台版译名《语言与人生》更贴切些。
第一遍读,我重点关注了批判性思维的技巧。第二遍读,在思维方式、人生上,它都给我很大启发。
启示1:语言不是现实,地图不是地域
生活中,我们经常将语言和现实混淆。
例如,在一个研究中,有一个对玫瑰花粉过敏的病人。一次实验时,研究员突然拿出一束玫瑰花,病人就过敏了起来。但事后发现,那束玫瑰其实是纸花。
病人的神经系统自动忽略了花的一些特征,判定它为真花。
同样,我们的语言在创造词汇的时候,也会忽略掉事物的很多特征。
例如说某个人是“女司机”,开地图炮说河南人如何如何,上海人如何如何。却忽略了眼前这个人的很多其他特质。

图片来自 Pixabay
这个世界其实很小,你只能感受每天在你周遭发生的事,你感受不到其他城市、地球另一端的风景,也感受不到千百年前的事。
另一个世界是言辞的世界。通过语言文字,从你的亲人朋友那里听到,或你在书上、电视、互联网上所了解到的非直接感受的世界。
言辞世界和向外的世界就像地图和地域的关系。地图在绘制的过程中,省去了很多的细节。
这一条尤为重要,后面很多条都和它息息相关。
启示2:让别人的判断过分影响自己,是自卑感和不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我们对自己有各种各样的描述。
“我喜欢宅着”,“我长得漂亮/帅”,“我丑死了”,“我很大方”,“我脾气不好”……这些话语和它们的“地域”(我们自己)比起来,有些是比较确切的地图,有些则相去甚远。
有些人的地图比别人画得好些,我们就说TA“很了解自己”。
这些“地图”,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 Rogers)称作“自我概念”。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也略去了 TA 真正自我中的很大一部分,因为我们不可能完全认识自己。
我们有时会创造出不真实的自我概念,因为更真实的描述让自己无法接受。

图片来自 Pexels
别人对我们的判断,也不过是“地图”,不是“地域”。让别人的判断(以及我们以为的他们的判断)过分地影响我们,是自卑感和不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假如一个人每月赚 3000,但听信了网上说的,“真正有能力的人就该每月赚 1 万”,那么 TA 就会对自己不满。
要让自己过得好,就要把“地图”和“地域”区分开来,无论地图来自自己还是他人。
启示3:我们所谓的“了解”,即是要使世界给我们的印象能有一种秩序
当我们说一个科学家“了解”某样东西时,也就是说,TA 已经将其在客观的、描述的、推理性重些的抽象阶层上所观察的结果,整理出一个可应用的系统,归纳出几条有力的原则,使各个抽象阶层相互间都能发生联系。
当我们说一位伟大的宗教领袖或哲学家“理解”人生时,也就是说,TA 已把 TA 的观察所得整理成一套见解,用非常普通而有力的指示表现了出来。
当我们说一位小说家“了解”人类生活时,也就是说,TA 已把 TA 在许多不同抽象阶层上观察所得的结果——特殊的、具体的、普通的、普遍的——按次序整理起来了。
启示4:理解知识要警惕:永远离不开高抽象阶层,不能抽象阶梯向下走
下图是一头叫“阿花”的母牛。
“阿花”是不断变动着的,昨天的阿花和今天的阿花,这一秒的阿花和下一秒的阿花,都是不一样的。

图片来自 Pexels
当我们把“阿花”叫做“母牛”,我们提取了阿花、阿黑、阿白等等母牛之间的共同特征,而忽略了阿花的一些独特的特征。
当我们把“阿花”叫做“家畜”,我们只关注了阿花和鸡、鸭等其他动物的共同特征。这个词所透露的关于阿花本牛的特征就更微乎其微了。
这里有一个由低到高的抽象化阶梯。

一般我们总觉得,只要给一个概念下了定义,我们就能建立起某种程度的理解。
然而,用来下定义的词往往会比它们所解释的词意思更为混乱。
例如“篮球”在百度上的解释:

我们应该十分注意防范一种现象,即永远离不开高抽象阶层,永远不能指向抽象阶梯下层。
因为此时说话人往往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例如:
“你所说的民主是什么意思?”
“民主就是维护公民权利。”
“权利又是什么意思?”
“权利就是老天赋予我们每个人的特权,也就是人类生来就有的特权。”
“就像?”
“比如自由。”
“自由又是什么意思?”
“宗教自由和政治自由。”
“这啥意思???”
“我们做事作风民主,就有宗教和政治上的自由。”

启示5:哪些分类法满足社会需要,社会便会把其视为“真理”
什么是真理呢?
当别人企图用“这就是‘真理’”来宣扬 TA 就是对的时,我们不妨多一层思考。
阿司匹林是不是一种药呢?在美国一些州,它被列入“药物”,只能在正规药店购买。
假如这些州里,有人觉得不方便,希望可以从商店、餐馆等地都能买到阿司匹林,他们就必须设法把它重新分类,列入“非药物”。
吹口琴的人算不算是音乐家呢?1948 年以前,美国音乐家协会规定:口琴只是一种玩具。因此,职业口琴家往往加入美国杂技艺员公会。
然而到了1948 年,口琴演奏家日益受欢迎,美国音乐家协会就认定他们也算是音乐家。但杂技艺员公会会长不高兴了,他就立刻和音乐家协会打起了官司。
在所有关乎大众的问题上,即使旷日持久,花费数年才能解决,社会最后总是会得到它想要的分类。当自己想要的结果列入法律法规后,便会有人欢呼:“真理胜利了!”
然而其实,哪些分类法满足社会需要,社会便会把其视为“真理”。

图片来自 Pexels
接上一条,科学也一样,以实用为标准。
只是在科学实验中,当事人“所要的结果”限制得比较严些,要可以预测。
分类的方法可以决定我们对事物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采取怎样的行动。
过去人们认为有几种病是“鬼魅附身”,一定得用各种稀奇古怪的咒语来驱邪逐怪,这种种方法并不一定能有成效。可自从把这些病症归入“细菌传染”,就有人想出对付的方法,进而也就可以得到比较可靠的治疗效果。
科学所要的只是能够普遍有用的分类制度,在没有发明出更有用的分类制度之前,我们使用的制度,在现有情形下就是“真”的。
启示7:不说脏话的不一定纯洁
心理学家认为,我们之所以不许别人用生理或性的“脏”字,可能是因为,我们内心里虽然都存有某种情感,私下却感到惭愧,甚至对自己都不愿承认。
因此我们才会恼恨那些,会使我们想到那种感情的话和说那种话的人。
启示8:借由象征性体验,增加生命的厚度
我们这一生,只是自己的一生。也可以是很多人的一生。
我们可以在阅读中,过完别人的一生。这用术语说叫“象征性体验”。
电影中的英雄和美人拥吻。我们带入主人公,就像是自己在接吻一样。主人公被坏人追赶,我们屏住呼吸,好像自己被追赶一样。从象征性体验的角度来说,你确实是接吻了,也确实被追赶了。
如果一个人只读网文或爽文,痴迷于那少数几个角色(例如霸道总裁、深情款款英俊冷少、不谙世事富家千金),沉浸于很少的几种象征性体验中(通常是爱、爱、爱),那么 TA 对人世的体验不会有什么增长。
反之,当我们广泛地阅读,想象越是扩张,“地图”越是完备。它更能代表在不同情形下、不同时期里人类性格和行为的真“地域”。
埃及的国王、塞外的兵马、云游的僧侣、怅然的诗人。他们是怎样生活的,有什么忧虑,有什么和我们不一样的感觉。
我们因知识增多、洞察世事,而对不同的人都能产生同理心,增加生命的厚度。
题图来自 Pexels.
转载请注明来源:第二遍读,还是给我很大启发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