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打的时候就得打,磨磨唧唧的准耽误事
01.
在《战国策》秦国篇里,上一则说到张仪列举了秦国吞并天下的各种条件。
只是光说梦想也不行,还得看看实际。
张仪话锋一转,直戳秦王的痛处——
如今秦军疲惫、百姓穷困、没了积蓄、荒了田园、仓库也没了粮食,周边的诸侯不愿臣服,秦国的霸业不能建立。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不是别的,主要是(秦国)谋臣不能尽忠。
这里张仪做了一个简单的“因果”推理:
前提:谋臣不能尽忠
------------
结论:军民疲惫,霸业不成
这个观点能否站得住?看张仪接着是怎么说的——
我们看看历史:
之前齐国往南破楚国,往东战宋国,往西征服秦国,向北打到了燕国,在中原可指使韩、魏两国君主。
那时齐国地大物博、兵强马壮、攻城略地、战无不胜,足以号令天下。
那时它有济水、黄河作为天然屏障,有长城、钜坊作为防守要塞,是连续五次取胜的强国。
可就战败了一次,整个齐国就没了。
由此可见,战争关乎着万乘大国的生死存亡。
齐国很强,却一败即亡。
但是说这些,与“谋士误国”的观点有何联系?
02.
谋士总会叨叨叨着止战,尤其在关键时候。
斩草本应该除根。
从前秦国和楚国交战,秦军大胜,占了楚国首都郢城,取了洞庭、五都、江南等地。
迫使楚王向东逃亡,藏在了陈地。
如果那继续攻打,就可以占领整个楚国。
楚国境内百姓足够多、物产足够丰富,可满足秦军物资补给。
这样,秦军就可以向东对抗齐、燕两国,在中原凌驾于韩、赵、魏三国之上,一举成就霸业,使天下诸侯臣服。
张仪在这里做了一个假设的“滑坡”推理:
如果秦军继续攻打,就能拿下楚国
如果拿下楚国,就能得到充分的补给
如果补给充分,就能对抗齐、燕两国
如果能对付齐、燕,就能控制三晋
如果能对抗齐燕、控制三晋,就能成就霸业
------------
所以,如果秦军继续攻打,就能成就霸业
这个推理中,如果每个条件都真实,则该结论成立。
在张仪的论述中,他预先假定了它们是真实的,则结论本该是成立的。
然而谋臣不但不肯鼓励秦军继续攻打,反而力劝撤兵,并与楚国讲和。
如今楚国收复了失地,集合了逃散的百姓,确立了社稷之主,重新归置了宗庙,接着率领天下诸侯来跟秦国对抗。
看见没,是谋臣的举动,使得本该出现的结果胎死腹中。
如果秦军继续攻打,就能成就霸业
(谋臣劝阻)不再继续攻打
------------
所以,秦国霸业未成
谋臣与楚国讲和,不仅使秦国丧失了一次建立霸业的机会,而且给了它喘息,待它卷土重来后成了大祸患。
03.
后来由楚国牵头组成盟军,一直打到了秦国华阳城下。
秦王巧用计谋击溃了盟军,并乘胜追击。
秦军追击盟军到了魏国首都大梁。
当时只要继续围困几十天,就可占领大梁。
占了大梁,就意味着攻下了魏国,也意味着魏、赵、楚联盟的瓦解。
随之赵、楚被拆散,赵国会陷入危险之境,楚国将孤立无援。
这样秦国向东可以威胁齐、燕两国,在中原可驾驭三晋,如此便可一举建立霸业,使天下诸侯朝贺。
张仪在这里又使用了一个假设的“滑坡”推理:
如果秦军攻打大梁,就能拿下魏国
如果拿下魏国,就能瓦解魏赵楚联盟
如果瓦解联盟,则使赵国危险、楚国孤立
如果摆平魏赵楚,就能控制齐、燕和三晋
如果摆平魏赵楚、控制齐燕与三晋,就能成就霸业
------------
所以,如果秦军攻克大梁,就能成就霸业
按着这个推理,“攻下大梁”就成了“成就霸业”的关键。
在张仪的论述中,预先假定了这些前提/条件是真实的,则这一结论也应该是成立的。
然而谋臣不但不肯鼓励攻克大梁,反而劝秦王引兵撤回,最后与魏国讲和。
又是谋臣的举动,使得本该出现的结果夭折了。
如果秦军攻克大梁,就能成就霸业
(谋臣劝阻)撤军放弃攻打大梁
------------
所以,秦国霸业未成
这样就让魏国有了喘息的机会,以收复失地,集合百姓,确立社稷,重归宗庙。
如此,秦国第二次失去了建立霸业的机会。
04.
这还没完。
虽然秦国错失了两次建立霸业的机会,但它吞并天下的志向从未有所动摇。
前不久,穰侯魏冉为相国治理秦国时,建功心切。
他用一朝人积攒起的军国实力,却想建立两朝国力才能完成的霸王功业。
即便使军队在边境饱受风吹日晒,使百姓在国内劳苦疲惫,霸王功业却始终不能建立。
张仪在这里使用了一个隐藏大前提的演绎推理:
[隐藏] 强盛的国力,有助于建立霸王功业
秦相魏冉急于求成,白白消耗了国力
------------
所以,秦国霸业未成
因为秦相急于求成,军队指挥不当,资源调配不周,白白地耗费了一朝人积累起来的国力。
就这样,秦国第三次错过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以上三次错失机会,均与文官谋臣对战争的判断或决策不当有关,从而回应张仪所谓的“谋臣误国”的观点。
转载请注明来源:该打的时候就得打,磨磨唧唧的准耽误事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