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诉诸「人」的谬误

table of contents

    批判性思维-诉诸「人」的谬误

    01.

    诉诸人身,指把提出断言(观点/建议/理由…)的人的特征,与该断言本身的特征混为一谈。

    A:没有证据能说明他说的这个观点是错的呀。

    B:还用证据?他这人做事经常不靠谱、不着调,这次也准瞎说。

    将“他”拥有的“不靠谱、不着调”的品性,作为“论证”其观点错误的理由,就是对这个人本身的攻击,而非他的观点的评论。

    M的观点和他之前的说法相矛盾

    ------------

    所以,M的这个观点不成立

    以M先前的说法(或者行为),与当前他的观点相矛盾,因“他自相矛盾,所以其观点就来错误”——这种方式也犯了诉诸人身的谬误,不可取。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表达观点的人,与他所提出观点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参考,但不能依此就断言他的观点是真实或不真实的。

    一个人身上的缺点、行为,并不等同于这个人的观念、建议。

    要断定某一观点的正确与否,必须寻求与其相关的、真实的、全面的信息做论据,通过正确地证明形式来论证。

    02.

    诉诸权威,指论证时只引用或凭借牛人、专家、名人的判断来证明某个观点,却不辨别权威们的判断是否可信。

    A:我将来一定能成为艺术家。

    B:为什么这么说?

    A:因为我很有艺术天分。

    B:怎么说?

    A:我们体育老师打前年就一直给我这么说的。

    B:……

    如果体育老师判断“A将来是个运动员”,可信度一定比“A将来是个艺术家”高。

    权威在自己领域之外的断言,可信度会大打折扣,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理性对待权威的判断。

    大佬:第四次财务自由的机会大家一定要抓住!

    群众:怎么抓,是什么呢?

    大佬:股票+理财动态组合致富……

    群众:真的?

    大佬:我们机构刚分析了一家涨势迅猛的股,大家可入手……

    群众:呃~

    权威在下判断时,心存偏见,或者断言与他自身利益挂钩,则他的判断会失去信用。说出来,没人信;引来支撑结论,也无效力。

    当然,术业有专攻。恰当地引用权威的意见来支持某个结论,是一种合理地论证方式。

    但前提是:这位权威是在他自己深耕的领域,做出的断言,且没有直接(或明显)地利益关联。

    03.

    诉诸大众,指的是凭借“人数”——“大家都这样看、这样做”作为理由,推出“这样看、这样做就是正确的”,而忽略了论证本身。

    新冠病毒传播期,网上盛传板蓝根中药制剂可以预防、抑制新冠病毒

    于是,一下子全国疯抢板蓝根。

    这个时候,你抢不抢?大家都说它能预防病毒、大家也都在疯狂地抢够。

    似乎“大家都…”了,这个判断也就是“真的”了。既然这个说法是真的,那还不赶快去抢。

    至于“板蓝根能抑制新冠病毒”是不是真实的,却被抛在了脑后。

    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没啥关系。

    这种现象慢慢地有改观,但不否认这一行为背后的逻辑:

    因为大家都这么看、这么做,所以这种看法或做法就是正确的。

    跟着“大家”,总没错;即便错,“法不责众”;最差,也是“大家”一同受罚。

    诚然,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接纳,不希望被排斥、否定。

    但不要因此,就不假思索地认同“‘大多数人…’就是正确的”,而不顾论证本身。

    以上就是我们对诉诸人身、权威、大众三类谬误的介绍。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