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隗 | 你想招揽人才,就需要先给我盖房子拜我当老师

table of contents

    01.

    假如有一天老板突然拉着你语重心长的和你聊天,说:“兄弟呀,你看我们这个公司要怎么搞,才能发展起来呀?”

    你会怎么接话?

    • 是脱口而出:我对当老板不熟,您是老板您熟,您一定会有好办法的。
    • 还是心想老板这是emo了,只是想发发牢骚,就陪他聊聊:您是在担忧公司的发展呀,是什么让您担忧了呢?
    • 还是觉得奇怪,他找我聊这个干嘛,我只是个打工的呀,心里疑惑但也不得不迎合着:嗯嗯嗯,是啊是啊,您是怎么想呢……
    • 或者是站在公司的立场,设身处地的为老板着想,为他分析问题、出谋划策:我们当前遇到的最大问题是1、2、3;因此,可以这样做、那样做。

    不同的接话方式,不仅反应着你对老板对公司对工作的心态,也反应着你是怎样的一个人。

    • 脱口而出把问题推回去的,表面客气,实则事不关己;
    • 关注老板情绪打算陪他聊的,关注人的情绪没问题,如果再能关注和处理引起情绪的事,就会更“有用”;
    • 觉得奇怪只能迎合的,有点与公司和老板“离心离德”,我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被拉住了,我就多敲几下木鱼。
    • 设身处地的为老板着想的,并且还能说出个1、2、3的,脑子好使,能帮上忙,是“有用”的。

    有能力的聪明人,只要对事业有责任心,那么他定会选择最后一种方式回应。

    02.

    两千多年以前的燕国(现在北京所在的地方),老板是燕昭王,他想让燕国变得强大,一来为报仇,二来能避免被欺负。于是他请教贤能之士郭隗。

    郭隗大脑飞速运转,他快速的分析了燕老板面临的问题:

    任何“问题”的本质,都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异。

    要么是恢复,之前有亏损,被打残了,国力衰弱,现在想着怎么恢复到之前的状态;

    要么是维持,现在还可以,不吃紧也不富裕,不强不弱,但要如何保持这个状态呢;

    要么是达成,理想很远大,想要大幅度提升国力,现在思考有什么办法能成为强国。

    不管是那种情形,它们的关键都是“发展”,而发展的第一要义是“人才”,而能否吸引人才的关键则是:老板会怎么对待他们。

    于是郭隗的回答直指要害:

    帝者之臣,师也;王者之臣,友也;伯才之臣,宾也;危国之臣,虏也。唯王所择。

    三皇五帝把大臣当作老师一样对待,有德行的君主与大臣像朋友一样交往,强大的盟主对待大臣如同宾客,只有亡国之君才会将大臣视同奴隶。听凭大王选择。

    郭隗是懂老板的,老板爱做选择题。

    我提供了四种发展前景,你想要哪种你自己选。一旦你选择了某种结果,也就意味着你接受了它的前置条件。

    03.

    燕老板当然懂郭隗的意思,他讲到——

    我愿意把大臣当作老师对待,可是却没有好老师。

    一句话却说了两个事:

    先是“愿意把大臣当作老师”,做出了他的选择:

    如果把大臣当作老师对待,能建立像三皇五帝一样的大业。

    (我愿意)将大臣当作老师对待。

    ------------

    那么,我就可以建立像三皇五帝一样的大业。

    其次是“没有好老师”,这是新问题,关于“怎么做?”

    郭隗自然有对策,告诉燕老板,如果他真有志于国家富强,自己愿意为天下的读书人开路。

    说白了就是拿我做个例子,把我当老师对待,让天下人看到你是“如何将大臣当老师对待”的。

    只要天下人知道了,那么他们就愿意前来当大臣。毕竟,天下士人都有固国安邦的抱负,若能遇到尊重他们的君主,他们必然趋之若鹜。

    燕老板很认同郭隗对士人诉求的洞察,也接受他的操作建议。紧接着就给郭隗建筑了宫室,并以师礼相待。

    不到三年,纵横家苏代(苏秦的大哥)从齐国前来效命,军事家乐毅从赵国而来,屈景从楚国而来……燕国陆陆续续招揽了很多人才。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