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卡片的知识管理:让你的想法关联起来

table of contents

    去年,一款知识管理软件 Roam 大火,这款颠覆传统的软件带火了“卡片盒笔记”的思想。

    这里先给没听说过的朋友简单科普下。

    传统的笔记类软件如印象笔记、Onenote、为知笔记等等都是文件夹-子文件夹的层级结构。而“卡片盒笔记法(Zettelkasten)”是以概念/想法为最小粒度,提倡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它来自德国社会学家卢曼(Niklas Luhma)。

    传统的笔记法只是一个知识的收藏盒,你记下之后很快就会忘记。而卡片盒笔记法,不仅仅让你记住,还可以让你在知识的联系中碰撞出新的想法。

    按照  Roam 创始人的说法,写作不是为了记录,是一种思考。如果你看了下面这篇详细的笔记方法文章,会更有这样的感触。

    以下文章来自一位美国的哲学学者,是我顺着 Roam 创始人的推荐找过去的。他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基于“卡片”的笔记方法。本文结合他的几篇博文翻译而成。

    图片

    卡片之前:过滤与提炼

    在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时,每当我有了启发性的想法时,我就会做笔记。我首先写草稿,之后正式整理成笔记。

    草稿的部分先写下页码,然后简短总结书中的内容,再写上自己的想法。我尽量用自己的话来写,批判性地评价我读到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回忆。

    如果我认为需要明确引用原文,就复制下来,用引号标记。我会在读完某个段落或者某个篇章,在脑子里想法还新鲜的时候立刻写下来。这些并不花费太多精力。

    当开始整理草稿时,我会慢慢地浏览每一条。首先,我会问自己:长期记住这些信息是否重要?

    如果不重要,我就过了。如果重要,我问自己:这里的唯一的想法是什么? 这步的重点是:一个笔记只记一个想法。

    有两种可能性:
    1.我需要创建一个笔记来捕获想法
    2.这个想法我已经记录过。

    卡片:联系与思考

    如果需要创建一个笔记,那么:

    1) 起一个标题。

    2)在脑海中过一下和这个想法有联系的笔记,把它们都列出来。如果联系不明显,我就在链接旁加一行描述。然后逐一点开所有链接,添加反向链接(就是这条笔记的链接)。这听起来很耗时,但通常只需要一两分钟。

    图片

    3)接着是最难的一步:我非常仔细地思考这个想法。试着尽可能清晰地写出自己的观点,并且控制在一个段落内。我把它复制出来修改,趁着它在我脑子里还新鲜,尽量把语言组织得好一点。如果超过 300 字,很可能有不止一个想法,我需要把它拆分。

    图片

    4) 在我所写的段落下面添加了一个“参考资料”模块,列出了形成我想法的资料来源。由于这是一个新笔记,我还会添加作者的链接。我还会列出重要的段落或篇章引用,将来如果要把想法输出成文,就很方便。

    增补卡片

    如果这个想法我已经记录过,那么:

    我找到这个想法的笔记,思考这一新信息是否会改变我对此事的看法。如果是的话,我会编辑对这个想法的描述。

    不管是或否,我都会在“联系”部分的顶部添加一个链接,并用一行文字解释这个链接对这个想法有什么贡献。如果有引用或对作者的更扩展的描述,我会在文件末尾的“参考文献”创建一个分段。


    这些博客发表于 2015 年,其中的添加反向链接操作已经可以用 Roam 等软件自动实现。但是作者记笔记的思路还是相当可以借鉴的。例如过滤想法、先思考联系、单一想法、想法和完整引用分开等等。

    你有独特的笔记方法吗?有推荐的笔记类软件吗?欢迎给我留言交流~记得点在看呀!

    来源:
    原文作者:Dan Sheffler
    文章来源:
    Going From Reading To Notes
    http://www.dansheffler.com/blog/2015-08-11-going-from-reading-to-notes/
    Reading Notes
    http://www.dansheffler.com/blog/2015-08-10-reading-notes/

    题图来自网络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