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你的看法和行为不合我心意,你要么改过来,要么我灭了你

table of contents

    姜太公:你的看法和行为不合我心意,你要么改过来,要么我灭了你

     

     

    01.

    假如你是企业的管理者,有人不听你的,想法和你不一致,你会怎么办?

    当我问出“怎么办?”的时候,就不自觉地默认了这类情况的出现是个“问题”,得应对、得处理。那么,如何做?

    姜子牙就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他辅佐周武王伐纣成功后,被封到了(今天)山东省的东北部做诸侯,建立了齐国。

    山东号称“齐鲁大地”,其中的“齐”便来自于此;其中的“鲁”则是来自西南部的另一个诸侯国——鲁国。

    姜子牙——这时候已经被尊称为“太公望”,在他治理下的齐国有一名叫做华士的人,公然宣称:

    不臣服于天子,不结交诸侯是正义之举,是个人的权力和自由。

    这不亚于在说:

    你天子我不认同,你诸侯我不讨好,这是我的个人选择,是我的自由。

    放在职场就是:你这企业我看不上,你这领导我不巴结。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呢?

    在我们长久以来的观念中,我们都被教育:要尊重权威,要听话。

    于是,对于权威来说,员工得尊重我,听话,得听我的话;对于员工来说,要尊重领导,听话,得听领导的话。

    而此处华士的观点却与传统相悖。

    传统中认为:人要尊重权威,要听管理者的话。

    华士却认为:人要尊重自己,要听自己内心的想法。

    02.

    不同的观点,就会形成不同的结论,导致不同的行为。

    如果权威的观点与我个人的观点不谋而合,管理者的话与我内心的想法产生了共鸣,那么一切恰到好处,大家的结论一致、行动一致。

    好比,公司的价值观是“匡谬纠偏,启智明性”,个人的价值观是“觉察思考,明心见性”,那么公司的意志、行为,就容易被个人接纳;建立的制度、规则,也就容易被个人遵守。

    而姜太公面临的问题则是“不一致”,你作为子民的行为,和我作为当权者所期望子民的行为,不一致。

    并且,你还在宣扬这种与我的期望不一致的行为,这对我对齐国的治理而言非常不友好。

    如果多数子民与我不一致,会危及国家治理。

    [若]华士持续宣扬与我不一致的观点。

    ------------

    那么,华士的行为会危及国家治理。

    如果此时你是姜太公,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办?会怎么处理?

    依据上面的这个充分条件推理,最明显地对策就是:"制止华士持续宣扬与我不一致的观点"。

    也就是否定前件,使结论没有充分的前提条件做支撑,那么结论自然就无法成立。

    当结论“华士的行为会危及国家治理”不成立时,就意味着“国家治理不会受到影响”。

    是的,姜太公也是这么考虑的。

    03.

    接下来我们想想,具体要怎么做呢?要怎么来制止华士持续宣扬与我不一致的观点呢?

    我们此处先不考虑“到底是姜太公的观点对,还是华士的观点对?”,关于“对错”的问题涉及到了认知、立场及角度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讨论起来比较复杂,我们现在单从“保持观点一致”来看。

    这就涉及到了具体的方法层面,在那个时代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莫过于:把人抓来,关起来;再不成就杀,灭口。

    作为那个时代的智者、文明人,姜太公没有那么粗暴,而是派人请他来聊聊。

    注意是“请”他,而不是“抓”他。恃强凌弱对于姜太公很容易,只是这样做不符合他的秉性。

    不曾想,派人去请了三次,都没请到,人家压根就不肯来,不卖你面子,即便你是统治我的诸侯王。

    我不与诸侯结交,就不与其往来。

    [如果]赴约就是与诸侯往来。

    ------------

    这意味着,我结交了诸侯。

    “结交诸侯”的行为与我的理念“不与诸侯结交”,相互矛盾,所以我拒绝,我不肯赴约。

    于是,姜太公“命诛之”,命人把他杀了。先礼后兵,被姜太公玩得明明白白。

    在人治的社会中,当权者的一个念头一句话就可以成为治罪的依据,轻而易举的就能要了别人的性命。

    04.

    这件事被在京城(镐京)辅佐天子为政的周公旦知道了,问说:

    华士可是你们齐国百姓称颂的名士啊,你怎么杀了他呢?

    周公之所以这样询问,有他吸引人才、招贤纳士的考虑。

    只有善待名士,才会有更多贤士投奔。

    [如今]你杀了名士华士。

    ------------

    这样就阻碍了贤士投奔于你。

    一旦人才少了、不来了,就少了帮你治理国家的人,这样对你是不利的。

    对你不利的事,你居然做了。所以我就产生了这个疑惑,问问你为什么,想了解一下你是怎么考虑的?

    姜太公回答说:

    不臣服天子,不结交诸侯的人,还要我与他结交吗?这就是被国家抛弃的人;请了他三次都不肯来,这就是叛逆君主的人。

    如果表扬他,使他成为全国民众效法的对象,那要我这个当国君的何用?

    太公的回答有两层意思:首先,认为华士不是真名士。

    不臣服天子,就要被遗弃。

    不顺从君主,就要被惩罚。

    被遗弃、遭惩罚的人不是真名士。

    ------------

    所以,华士不是真名士。

    其次,认为华士的行为危及国家治理。

    危及国家治理的行为绝不能放任自流,更不可能表扬,而是要抑制,甚至消灭。

    如果危及国家治理,则要抑制甚至消灭。

    华士的观点和行为危及了齐国治理。

    ------------

    那么,要对华士的观点和行为进行抑制。

    最彻底的抑制手段就是消灭——诛杀,以“危害国家治理”为由。

    那时候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怎样的行为要受何种程度的惩罚,判罚的准则在于当权者的意志,量刑的尺度在于当权者的良知,国家治理得好赖也全在于当权者的智慧、格局与品性——这是人治社会的特征。

    好了,最后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

    假如你是企业管理者,有人不听你的,想法和你不一致,你会怎么办?

    若是人治的公司,可能批评他、冷落他、炒了他,让他全铺盖走人;

    若是法制的公司,也就是以制度治理的公司,依据事实、评估方案、权衡利弊,对照制度按规定程序办。

    也唯有这种形式——把管理者和员工拉到同一规则下,才能避免恃强凌弱,也避免“我弱我有理”,以寻求相对的公平。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