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 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实现利益最大化,但是并不是都得说出来

table of contents

    孔子 | 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实现利益最大化,但是并不是都得说出来

     

    01.

    面对强劲的对手,你有三张牌:请客、斩首、收下当狗。你会怎么出?

    张麻子一进鹅城,黄老爷在望远镜中看出了他“霸气外露”,不是善茬,于是就摆出了这三张牌。好在张麻子硬气,都顶住了。

    我们现在假设“黄老爷打这三张牌中的任意一张都能赢”,那么请问:你觉得他打哪一张赢得最多?

    我们的圣人孔子,当年也遇到过这种问题,猜猜他是怎么出牌的?

    当年的孔子在鲁国做大司寇——掌管刑狱——相当于现在的法官;同时,他也没有间断传道授业解惑,办教育。

    但是他的学生们,经常受到一个叫做少正卯的鲁国大夫的言论诱惑,多次离开学堂,使学堂由先前的爆满变成了现在的冷冷清清。

    面对这样的事业危及,我们的孔老夫子:

    • 是会选择“请客”,与少正卯坐下来好好谈谈,劝退他或者合伙?
    • 还是会选择“斩首”,杀了他以绝后患?
    • 或者会选择“收下当狗”,让他为我所用?

    每一种选择都对应了一种结果,而每一个结果都有其利弊。

    我们之所以做选择,目的在于权衡哪种结果可以最大可能地避免弊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说人话就是:权衡哪种结果风险最小、赢得最多。

    02.

    如果是我,我会选择“收下当狗”,因为我认为这样能赢得最多。我觉得:

    • “请客”是中策,劝退对手只是为了维持自己当前的利益;合伙,可以扩大收益,但也意味着要分出一部分;
    • “斩首”是下策,虽然对潜在的对手有一定的威慑作用,但未能增加自己当前的利益,反而有损自己的名声;
    • “收下当狗”才是上策,以我为主,把你的能力为我所用,扩大收益,但分成我说了算,你给我赚100,我分你10块8块的看我心情。

    而我们的孔老夫子却不这么认为,他直接打出一张“斩首”,判处少正卯死刑,杀了他。

    对于孔老夫子的选择,我不理解,作为智者的他怎么选了下策呢?

    在我的潜意识中,有这样的推理:

    智者面对问题总能选上策应对。

    孔老夫子是智者。

    ------------

    所以,孔老夫子会选上策应对。

    但事实上他选择了下策,选择了那个最不利于自身利益的对策。这不符合我对智者的期待。

    我不理解,我想知道他为什么这样选。

    03.

    其实,想弄明白孔老夫子为什么这样选的,不止我一个人。

    他的得意门生,那位特别会赚钱,被称为“儒商鼻祖”的子贡,也想弄明白为什么。

    子贡明白老师之所以不出“请客”和“收下当狗”这两张牌,一定有他老人家自己的考量。

    但是不明白老师是如何看待“斩首”的弊端的(“斩首”的利好能理解)?

    不明白,理解不了,想不通,心里就有了结:难道我认为的“下策”,在老师那里是“上策”——是权衡了之后最有利于自己的?

    认知上出现了差异,对同一问题就有了不同的看法。人性中的“一致性”又要求我们去弄清楚差异,回归一致。

    于是,子贡就向孔子进言道:

    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老师您处死了他,会不会不恰当啊?

    子贡这里的询问,侧重的还是他的疑惑:怎么考虑“斩首”的弊端的。

    因为在子贡看来,处死有名望的人,对孔子个人、对鲁国都会有负面影响:

    • 对孔子而言,他会被认为是嫉贤妒能、妄杀名士、公器私用,自私自利的小人;
    • 对鲁国而言,会被其他诸侯认为它的法度不明、监管不利、任用小人,是不足往来的国家。

    随着这些影响的扩散,学子不与孔子结好,士人不入鲁国……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这里子贡的担忧,或多或少有一些滑坡谬误的倾向:

    如果杀名士,学子就不投奔你。

    学子不投奔,鲁国就少了士人。

    鲁国少士人,国家治理就缺人。

    国家治理缺人才,发展就受困。

    国家发展受困,就会逐渐衰弱。

    国家衰弱,就会遭到敌国侵占。

    敌国侵占,就会导致灭国。

    ------------

    所以,如果杀名士,可能导致灭国。

    虽然不排除这种可能,但是它发生的几率很小很小。毕竟,滑坡谬误所涉及的环节之间的联系,绝大多数是偶然、或者是无法单独成立的。

    04.

    孔老夫子并没有正面回答他是如何看待“斩首”的弊端的,只是给出了之所以选择“斩首”的原因。

    孔老夫子说到:

    世上有五种严重的罪恶,一个人但凡具备其一,就免不了被处死。

    第一种是聪明但心性阴险;

    第二种是行为乖僻、目无法度,也无公序良俗;

    第三种是说话不尊重事实,并且煽动性极强;

    第四种是关注不被大众认可的东西,并传播它们;

    第五种是没有是非观,还理所当然。

    少正卯同时具备了这五种恶行,不可不杀。

    孔老夫子的逻辑很简单:

    五种极恶,但凡具备其一者就该处死。

    少正卯同时具备了这五种极恶。

    ------------

    所以,少正卯必须被处死。

    孔老夫子给出的大前提我们都认同,至于“少正卯是否同时具备五种极恶?”,孔老夫子却没有拿出事实上的证据。

    如果有证据证实确实如此,那么结论成立,随之处死他,就不会有太大影响;

    如果没有证据,只是凭借当权者的一面之词,结论的真实性就存疑,处死他的正当性就站不住脚——只是在那个人治的时代,对当权者而言,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孔老夫子给出了处死少正卯的原因,却依旧没有给出对“斩首”弊端的看法。

    05.

    或许是孔老夫子故意转移话题,避重就轻;或者是他当时有说,而记录的人没有记下来。

    在此,我们不妨大胆的做个猜测,把孔老夫子选择“斩首”的合理性给找出来。

    很明显的是:少正卯的行为最直接的影响到了孔子的教育事业、危及到了他的饭碗,人家和他抢学生,而且人家的影响力还在与日俱增——这怎么能让他安心与少正卯同朝共事呢?

    于是,原本的这只是学术之争,却被权力给扼杀了,为学术杀人开了口子。

    可是在孔老夫子看来,这不是学术之争,而是国家安危——拔高了、上纲上线了:

    我的学说是正统,我的言传身教是标准;只有依照我的方式,才能更好的培养人才,服务国家。

    与我不一致的学说、行为,都是异端。

    于是就有了一连串推理:

    少正卯的学说、行为与我不一致。

    ------------

    所以,少正卯是异端。

    异端教育会教坏学子、士人。

    ------------

    所以,少正卯会教坏学子、士人。

    学子和士人是国家的未来。

    ------------

    所以,一旦教坏了学子和士人,国家的未来就堪忧。

    为了不让异端惑乱朝政,危害国家,事先铲除是为上策。

    不是不知道“斩首”的弊端是什么,也没有认为“弊端”中有什么可取之处,只不过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罢了。

    在“自己被别人质疑”和“国家的安危”之间,我大义凌然的选择了维护“国家的安危”,而没有顾及“自己被别人质疑”。这就是我选择对少正卯“斩首”的合理性所在。

    从本质上看,这就是孔老夫子认为的、选择的“利益最大化”,——“损失最小”也就意味着“利益最大”。只不过有的能说出来,有的不能。

    回过头来看,不光是孔老夫子,其实几千年来我们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的利益权衡中的,做着自己认为“对”的判断和选择,追求着自己认为的“利益最大化”。

    就像最开始我认为的“收下当狗”是上策,这也只不过是我自己认为的上策;孔老夫子则认为“斩首”是上策,解决问题最彻底的方式,是解决制造问题的人——这能维护他认为的最大利益。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