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要和他绝交,我就给你六百里土地

table of contents

    你只要和他绝交,我就给你六百里土地

    01.

    在《战国策》秦国篇里,有故事讲到秦国要向齐国报仇,于是张仪挑唆楚国与齐国绝交,却在最后差点把楚国给灭了。

    故事说齐国协助楚国打秦国,占领了秦国的曲沃。

    之后,秦国想讨伐齐国报仇。

    由于齐、楚两国关系好,秦惠王有顾虑,问张仪咋办?

    张仪:备车给钱,我去试试。

    张仪朝南到了楚国见了楚怀王:

    我们秦王最喜欢的人莫过于大王您了,我所愿侍奉的人也莫过于大王您。

    我们秦王最痛恨的人莫过于齐王了,我最不愿侍奉的也莫过于齐王。

    如今齐王罪恶深重,这对秦王来说很严重,所以秦国想要讨伐齐国。

    只是贵国现在和齐国关系很好,以致秦王不能侍奉大王,我也无法为您效忠。

    如果大王跟齐国断绝关系,我将劝说秦王献出商、於方圆六百里的土地。

    如果这样,齐国就必定被削弱,之后必定会听凭大王役使。

    如此,大王就能削弱北面的齐国,又有恩于西面的秦国,同时还获得了商、於方圆六百里土地。

    就这样一个决断,即可一举三得。

    如果听这段话的人稍微有点智商,即批判的思维,他就能识别其中的逻辑漏洞。

    张仪利用的推理为:

    如果楚齐关系好,则秦王和张仪无法侍奉楚王

    楚国和齐国绝交

    ------------

    则秦王和张仪会侍奉楚王

    条件推理中,出现的是否定前件则否定后件的形式,该形式无效,则结论不可信。

    为强化自己的目的,张仪还直接抛出了利好引诱楚怀王下决定:断绝与齐国的交好。

    观点:楚与齐绝交,可得三利

    利一:消弱北面齐国(秦替你揍了齐)

    利二:有恩德于秦国(断齐且助秦攻齐)

    利三:六百里土地(扩充疆土得百姓)

    只要你楚国与齐国断清关系,就都是好处,还犹豫什么呢?

    02.

    且不论真假,听到张仪许诺的这些好处,楚怀王听了大为高兴。

    于是在朝廷上宣布了这事。

    群臣听了都来道贺,唯独陈轸没有。

    楚王:我没费一兵一卒就得了秦国商、於六百里土地,这是很英明的!百官都来道贺,唯独你不来,为什么?

    陈轸:我认为大王您不但得不到土地,反而会招来灾祸。所以不敢向您道贺。

    楚王:为什么?

    陈轸:秦王之所以重视大王,是因为楚国有齐国作盟国。现在秦国还没把土地割给大王,大王就先跟齐国绝交,就会使楚国陷于孤立的境地,那么秦国又怎么会重视孤立的国家呢?

    况且如果让秦国先割让土地,而后再与齐国绝交,秦国一定不会同意。

    如果楚国先跟齐国断交,而后再向秦国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会受张仪的欺骗而得不到土地。

    大王将来必定会后悔,也会使楚国限于被动状态——西边生出秦国祸患,北面又和齐国绝交,秦与齐的军队必定会进攻楚国。

    陈轸能洞察事物背后的利害关系,将张仪的意图给推演了出来:

    秦许诺楚土地,源于秦重视楚

    秦之所以重视楚,源于楚齐结盟

    ------------

    秦许诺楚土地,源于楚与齐结盟

    一旦楚与齐结盟破裂,那么秦必然不会给楚土地。

    然而张仪给楚怀王兑现承诺的前提却是:楚与齐绝交。

    这样就形成了一对矛盾:

    (张仪)只有楚齐绝交,秦才给楚土地

    (陈轸)只有楚齐结盟,秦才许诺楚土地

    相互矛盾的观念,必然一真一假,哪个真哪个假,全看决策者的辨识能力。

    楚王很“自信”,未采纳陈轸的意见,本质是认定了陈轸观点为假。

    着急着派人去与齐国断绝关系。

    03.

    张仪回到秦国,秦王派人去齐国,促成了秦、齐两国暗中联合。

    楚国派了个将军到秦国要土地,张仪装病不出。

    楚王觉得张仪认为自己与齐国断交的决心不够,于是派人去骂了齐王一顿。

    张仪得知楚国和齐国确实断绝关系之后,才肯出来见楚国使臣:秦国赠送贵国的土地,是从某地到某地,方圆六里。

    使臣:我来接收的是六百里,没听说是六里。

    张仪:我是个小人物,哪有答应六百里的权力。

    使者返回楚国,将情况报告楚王,楚王大怒,要发兵打秦国。

    陈轸劝阻:打秦国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机贿赂秦国一座城池,与秦国联合打齐国,这样就可把损失在秦国的从齐国取回来,这不就等于楚国没有损失吗?

    大王现在已经跟齐国绝交,又去责难秦国,这会使秦、齐两国联合,若真是这样,楚国必定要遭受重大的损失。

    楚王听信了张仪之言,断绝了与楚国的关系,结果确如陈轸所言,被张仪骗了。

    既然已经被骗,陈轸出的主意是:别意气用事,理性权衡做决策把损失降低。

    要么与秦闹掰,则促使秦齐联盟楚挨打

    要么与秦联盟,则楚秦联盟一起打齐国

    与秦闹掰,或者联盟

    ------------

    要么挨打,要么打齐国

    很明显,挨打的话一定受重创;而与秦国一起打齐国的话,胜利了还能分好处。

    相比较而言,后者更能挽回一些损失。

    这些是陈轸基于趋利避害的理性分析,得出的结论。

    而楚王又一次不采纳,依然发兵打秦国,就为出口气。

    结果秦、齐两国联合,韩国也加入其中,楚军被三国联军在杜陵打得惨败,几乎到了亡国地步。

    这一切均因楚王没有理性做决断的能力,拒绝陈轸的正确建议,而过分听信张仪的谎言所致。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