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有吃有住且乐于自己所做的事,才是强国之基

table of contents

    百姓有吃有住且乐于自己所做的事,才是强国之基

    01.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贵君轻”的思想,在征伐不断的战国,不光有亚圣孟子的宣扬,也被一些诸侯国的一把手所信奉,赵威后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前266年,赵国大Boss惠文王挂了,由他儿子孝成王接班。但是孝成王那时还是个娃娃,就由他老妈赵威后帮他管理国家。赵威后也就成了赵国的一把手。

    齐襄王为了维护与赵国的关系,就派人到了赵国问候赵威后。

    还没等来的人递上书信,赵威后就问到:你们今年的收成可好?百姓还安居乐业吗?你们的大王也可好?

    来的人一听就不高兴了,说:我奉大王的差遣来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可好,却先问今年的收成和百姓,这难道不是先卑后尊吗?

    赵威后的一句问候,包含了她的民本观点:百姓为尊,君王次之。

    然而齐国使者觉得他们大王被冒犯了,他认为:君王为尊,百姓次之。

    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到底哪个更符合事实呢?这就需要说服。赵威后继续说到——

    如果没有好的收成,百姓怎么会安居乐业?

    如果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你们大王又怎能安心做国君?

    这哪舍本逐末了啊?

    赵威后重审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它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

    只有百姓收成好,他们才能安居乐业

    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君王治国才省心

    ------------

    只有百姓收成好,君王治国才省心

    所以国家治理最重要的是关注百姓及其最关注的问题-有吃有住且喜欢自己所做的事。

    02.

    这个还没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单单靠君王一个人是忙不过来的,他需要更多的贤德之才的帮助。

    于是,赵威后接着跟使者询问了在齐国的几个贤德之才人。

    先是齐国隐士钟离子——

    钟离子还好吧?

    他让有粮食的人吃得饱,没粮食的人有饭吃;他让有衣服的人穿得暖,让没衣服的人有衣服穿。

    他在帮你们大王养百姓,但是你们的大王却一直未能重用他。

    接着打听第二个人——

    叶阳子还好吧?

    他主张怜恤鳏寡孤独,振济困顿贫穷的人。

    他在帮你们大王存恤安息百姓,但他到现在还没有被任用。

    接着又打听了婴儿子——

    婴儿子还好吗?

    她收起了结婚用的首饰,不打算结婚,而是选择在家奉养父母。

    她用自己的行为为百姓做出孝敬长辈的榜样,却没能得到朝廷的嘉奖。

    以上三个人,在赵威后的眼里,都是贤德之人,理应得到奖励。

    她的推导逻辑应用了一个演绎推理:

    若是贤德之才,就应该被重用、嘉奖

    钟离子、叶阳子、婴儿子都是贤德之才

    ------------

    他们应该被重用、嘉奖

    但事实却相反,他们要么不被重用,要么得不到嘉奖。

    一组矛盾摆在了眼前,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何在?

    答案留给了齐国使者和齐王去思考吧。

    03.

    还没完,赵威后不仅关心了你们该用而没有用的人,同时也说了你们不该用却一直用着的人。

    她“关心”的第四个人是於陵的子仲——

    於陵的子仲还活在世上吗?

    他在上对君王不好好奉行臣子之道,在下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业,在中间不能与诸侯友好来往巩固邦交…

    他这是在为百姓做无所事事的榜样啊,你们的大王为什么到现在还不杀掉他呢?

    此处赵威后继续沿用先前的演绎逻辑进行说服:

    无才无德的官员,就应该被罢免被处死

    子仲是无才无德的官员

    ------------

    他应该被罢免被处死

    但事实并非如此,齐王没有罢免他,更别说处死了。

    留着这样的官员,对国家社稷没有什么利好,对百姓的安居更没有正向的引导,为什么还留着他呢?

    这个问题值得齐王好好反思用人的目的。

    任用贤德之才,目的在于帮助君王为百姓最关注的吃穿住行提供便利及帮助,否则就不是坚持“民本”思想,进而会致使国将不国。

    可见,任何事情都有目的,行动过程中能趋近目的的行为需要大力提倡,而与目的背道而驰的行为就该立即被制止。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