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思维:几乎所有优秀的人都有这个品质
读书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件事;但其实还有一件事,如果没有它我也成长不到今天这个样子,那就是「我一直在问为什么,一直在探索事物背后的道理」。
后来随着眼界的开阔,惊讶的发现原来不止我在这样做,几乎优秀的人都在这样做。
第一次引起我共鸣的,是在《十三邀》王小川那期。
王小川说:“我对所有发生的现象,一定要找到一个解释。”许知远就问王小川:“比如哪些东西?”
王小川立马就举了几个例子,比如:
“你做节目为什么能火?”
“社会上人与人的相处,为什么要喝酒?为什么要当面聊天,干嘛不打个电话就完了?”
“一个女孩,情商又高,智商又高,为什么把自己搞得特别惨?还搞得特别作?”
后来我在看王兴的传记《九败一胜》的时候,发现王兴也是这样。据猫眼创始人徐桐回忆:
他讲了很多原则,因为太多,我只记住了一小部分。但有一个原则我永远忘不了,那个原则他并没有明确提出来,却在整本书里不断呈现,这个原则就是“不断拷问事物背后的机理是什么”。
达利欧在书中如此说到:
当你懂得了那件事物背后的道理,以后再遇到同类事物,就能一眼看穿它的本质,如果你还能把它总结成为处理同类事物的原则,那就更棒了,以后你将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OK,上面举了3个例子,一个王小川,一个王兴,一个达利欧,希望帮助你初步理解并建模。其实还有很多优秀的人物都是如此,如果你留心一些,他们身上一般都有这个品质。
什么人能称之为牛逼的人?不就是他在某个领域对事物的理解更深刻吗。
王兴的美团做得很成功,是因为他对O2O的理解比同行都深;我之所以能经常写出一些深度的文章,也是因为我对事物有着深刻的洞察。
而带来这一切的,正是“为什么思维”的力量。
比如我曾经经常追问下面这几个的问题:
为什么一道很好吃的菜,吃久了也会味同嚼蜡?
为什么恋爱前期内心狂跳,一段时间之后就没感觉了?
……
不断追问这些问题,后来就慢慢得到了一些答案,我把它们提炼为两个思维模型,一个叫做“习惯麻木”,一个叫做“期待的力量”。
所以即使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好玩的东西,挣了很多钱,吃了一道美食,经历了恋爱前期的内心狂跳……都必须很快适应下来。
我们不能待在原地不动,我们必须很快适应一个东西,转而去接触新的东西。
再比如学习,大家都在说碎片化时代,我就经常在问:
碎片化时代要怎么学习?
费曼学习法为什么行之有效?
刻意练习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一般人跟高手之间又差在哪?
……
一、跳出习以为常
其实宇宙的规律就隐藏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中。
比如“苹果为什么向下掉而不是向上飞?——牛顿力学”、“为什么灯泡的颜色会因为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量子力学”。
比如,我们经常在提时间管理。可是我们却很难做到时间管理,那么这背后一定是有问题了,你要敢于去怀疑,有没有可能是精力管理?
比如,看网剧的时候,为什么看了一集,基本上40集就没跑了?这背后到底体现了人类怎样的生理机制?
类似这样的问题,有时候太习以为常,反而容易被我们所忽略。
你必须具备一种能力——不管这件事多么习以为常,只要我们感到无从下手,你都要去问一个为什么会这样?
提出问题之后下一步就是去寻找答案。
那么获取答案最高效的方法是什么呢?答案就是读书。
我知道,读书是件挺痛苦的事,但是你的人生有限,如果用一年来明白一个道理,那太慢了。
现在有人已经把“为什么”的答案写在了书里,那是他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得到的,你可以暂时拿过来用。
因为你要知道,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我们人类总是在犯同样的错误,而那些错误其实前人早已经历过,然后写进了书里,为什么不直接拿来用呢?
比如心理学,很多东西其实弗洛伊德、弗洛姆、阿德勒他们已经得到答案了,你为什么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呢?
得到答案之后,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呢?
我推荐一个工具给你——思维模型(达利欧把它叫原则)。
当你得到答案之后,要把那些答案提炼为思维模型,并不断充实它(即做存量)。
并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验证它、完善它,如果你发现它解释不了,那么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找到问题,然后优化你的模型。
以上,就是我对“为什么思维”的一些感悟。希望你也能成为一个爱思考,并且擅于思考的人。
转载请注明来源:为什么思维:几乎所有优秀的人都有这个品质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