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闪烁其词的表述
01.
你也许听过这句话——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出自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先生。
但他的说话语气却是“别具一格”,曾被学生做打油诗来模仿:
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
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
梅校长讲话时用到了“大概”、“或者”、“也许是”、“恐怕”、“仿佛”、“不见得”…这些词,类似这样的语言描述,我们称之为闪烁其词的表达。
它是一种规避或化解风险的语言手法,有助于稀释、淡化所面临的冲突,也给做出判断的人在遇到挑战时留有回旋余地。
直到事后很多年再回看梅校长,才发现他在那样的动荡年代,就是凭借这种闪烁其词的表达与环境周旋,延续着清华的学脉。
02.
现在的我们,也常常遇到这类闪烁其词的表达。
含有“高达”一词的表达就是典型。例:
一只奶牛每天产奶高达15公斤
一星期减肥高达10斤
像上面的表达,并没有做出什么断定、也没能给出真的承诺。
实际上,无论我们的确减重了10斤,还是体重根本没变化,“高达10斤”的表达都能站得住脚。
同样的,经常被用到的还有“有些”、“大部分”等闪烁其词的表达。
【假设统计数据显示】98%的医生相信使用A药是导致儿童患有自闭症的原因,另外2%的医生不相信。
于是就可断定:有些医生不相信A药与自闭症有关。
这里2%<50%,属于“有些”,但1%~50%之间属于“有些”的空间也挺大,这个2%更准确地表述应该为“极少”。
同样的“98%>50%,则它在50%~99%的空间内,更准确地表达应为“绝大部分”,
不难看见,这类表达之所以闪烁其词,问题的核心便是:对程度的精准描述。
对程度断定越模糊不清,表达方式越闪烁其词。
反之亦然。
03.
闪烁其词的表达之所以盛行,在于它的暗示作用。
通过这些语词,如“大概”、“可能”、“也许”、“可能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受众起到暗示作用。比如:
大华有可能说谎
暗示倾向于:大华说谎。
大华或许会说谎
暗示倾向于:大华没说谎。
当然,并非所有这样的词语表述都是闪烁其词,它也可能构成判断中的限制条件。如:
侦查人听完A对一系列事件的解释后对同事说:
B有可能说谎。
这个并不是闪烁其词的表达,而是职业操守中的适度注意。
像“有争议的”、“还需商讨的”、“有可能是”等限制性语词,既可用于闪烁其词,也可以被合理、恰当地运用。
因此,要辨识句子中的词语是闪烁其词还是限制性条件,可以问3个问题:
- 表达者是在做合理的限制吗?
- 他的表达含有什么暗示吗?
- 他是在给自己留下推诿出路么?
要想正确回答这些问题,需综合评估表达者、语境和主题。
以上就是我们对闪烁其词的表述的简单介绍
转载请注明来源:批判性思维-闪烁其词的表述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