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厉害的人是怎么分析问题的?

看似厉害的人是怎么分析问题的?

 

看似厉害的人是怎么分析问题的?

影片《教父》中有这么一段话: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厉害的人分析问题,往往都很有高度,很有格局,能够一针见血。职场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解决各种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你「清晰明确地知道问题是什么」。比如题主说的做一个方案,方案里的对策是针对「问题或者需求」的,那么正确分析「问题和需求」尤为关键,职场高效人士必备的一项技能就是「有条理、有重点地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并找到关键内容之后,其他的工作并非难事。那么「如何有条理、有重点的分析问题关键」呢?

接下来的内容都是实操干货,建议你一字一字认真阅读


看似厉害的人是怎么分析问题的?

找到一件事情中的关键部分,通过合理规划,高效完成目标是一种简洁思维,我借鉴了芭芭拉·明托《金字塔原理》中的主要理论,构建了一个「CRF 模型」。它可以帮你在分析问题这个场景中,运用简洁思维,有条理、有重点的在 1 分钟之内,把问题说清楚讲明白,找到问题的关键。

听说过「电梯谈话」吧,这是一个挺刺激的沟通场景:几乎每个下属都会和领导在电梯里来一次偶遇,有时候领导会突然 cue 到你,问问你最近工作样?在忙什么?或者可能直接要求你在他下电梯前对某个问题做个分析汇报。这时候,即使楼层比较高,你可能也只有一两分钟的时间,把事情说清楚。

但是据说,软银集团的董事长孙正义,他的要求更高,连乘电梯的时间都嫌长,他听下属分析汇报工作,只给 10 秒钟。如果在最初的 10 秒没能让他听到关键或重点,他就会说:结论是什么?从结论说起!

看似厉害的人是怎么分析问题的?

看起来很残酷,但其实在日常工作中,你在汇报一个工作的时候,别人最多也就只听你说 1 分钟。有时候经常说半天也进不了主题,就像迷了路一样。而这时虽然你自己也能意识到这种表达上的问题,但在实际说话的时候,就是跳不出这个怪圈。

找到关键:领导识别信息的习惯

其实你缺乏的,就是开口就能说重点的能力。很多时候,怀才不遇的最大原因不是没钱没背景,而是因为沉默寡言或者废话连篇。那有没有既简单、又可以直接拿来用的分析问题技巧,能够让我们在分析问题汇报工作的时候,改掉这些沟通、表达困境呢?

解决问题,要对症下药。分析问题并和领导汇报工作之所以会让你紧张,无非是因为你的沟通对象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位高权重、时间有限、经验丰富、看问题直达本质。要想让他们喜欢你的表达,你得清楚领导在听取汇报内容的时候,他识别信息的习惯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领导在被动接受大量复杂信息的时候,会快速调动自己的思维习惯,按「结论-原因-事实」的结构,来对信息进行高效识别。

看似厉害的人是怎么分析问题的?

我举个例子,有一次,一大早,我接到一个下属的电话,他是这样跟我汇报一个紧急情况的:

王总,您好!
刚刚技术部主管说系统出现了突发状况,今天上午 9 点钟的会议他不能参加了。市场部张总还在外地出差,坐今天中午的飞机回来,到公司要下午了。另外原来预定的会议场地可能没办法使用了,因为播放文档的多媒体出现问题,正在紧急维修。董事长说,这次会议往后推迟一天,明天上午 9 点再开。

不知道你听完他这段话是什么感受,反正我听到最后,已经有些不大耐烦,听他不知所云的说了一大堆细节和原因之后,直到最后一句,我才听到了最关键的信息:会议推迟到明天。

我这位下属的汇报结构,完全不符合上级识别信息的先后顺序。弄得我听完汇报,放下电话,还不有自主的在脑海里,重新理解一遍他的汇报:

首先,我意识到:今天的会议推迟到了明天上午 9 点。这是结论。
其次,我想了下导致会议推迟的原因、也就是支持上面这个结论的原因:是技术部、市场部都参加不了,场地还不适合。
最后,我又想了下为什么技术部、市场部不能参加呢?场地都已经预定好了,为什么还会不合适呢?如果没有一些客观的事实支撑的话,这些原因可信吗?这时候我才关注到最基础的事实情况:技术部系统坏了、市场部负责人在外地回不来,会议室的多媒体坏了。

看似厉害的人是怎么分析问题的?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上而下、先总后分、先了解总体情况,再寻找进一步解释的习惯。

还是这个例子,如果我当时在电话里只给了下属 5 秒钟,他是不是只要汇报结论就可以了?如果我给了他 30 秒?他可以说到第二级,解释原因;如果我给了他更多的时间,他才需要把第三级的信息也说完,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实。

设计汇报结构:「CRF 模型」

先说结论(Conclusion),再说原因(Reason),最后说事实(Fact),就是我和你说的「CRF 模型」。这个模型中的下一层,都是用来进一步解释上一层。汇报最有效率的方式,是把结论放在前面,把解释的细节放在后面。

另外,这个模型不仅在分析问题并做汇报的时候适用,它也是你在所有沟通场景中的万能模型。

比如,我在向很多朋友或者客户介绍南讯软件的时候,也是用「结论-原因-事实」这个简洁模型来表达。

我是这么介绍的:

「南讯软件是一家为大消费领域企业提供客户资源管理(CRM)解决方案的公司。公司主要有三个优势:一是创新能力强,二是服务能力强;三是业务辐射范围广。我们可以看一些事实数据,首先,在创新能力上,公司的精英科研团队达到 120 余人;其次,在服务能力上,我们有 6 大本地化服务中心、100 多人的专业服务顾问,能做到 7*24 小时全时服务;最后,在业务范围上,我们的业务辐射华北、华东、华中、华南 4 大板块的全国性商务网络。

看似厉害的人是怎么分析问题的?

你发现没有,这样的表达模型,因为让听众先听到结论,他们可以很自然的把后续的依据和前面的结论做一个关联,这样就更容易认可我的结论。相反,如果我先说了很多细节,听众就只能自己尝试着总结出结论和原因,就会非常耗费听众的精力和时间。

怎么概括出结论(Conclusion)?

既然「结论」是汇报的重点,那怎么在复杂的信息中,把结论准确的提炼出来呢?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我们从小就在学习的两种概括内容的方法。一种是归纳法,一种是演绎法

归纳法很好理解,就是从各种事件中找到它们的共性,这个共性就是你的结论。比如:你去年总共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是开发了 3 个线上的付费课程;

第二件,是策划了 2 场线下大课;

第三件,是走进了 1 家企业,为他们提供员工培训。

这三件事的共性是什么呢?都是课程培训。

那年终总结的时候,你就可以用「「今年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做培训课程」,来概括自己一年的工作重点。再进一步,才是解释分别都有哪些培训,完成了多少场,占用了多少时间和精力这些细节。

另一种概括结论的方法,是演绎法,一般是根据「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顺序,推演出结论。

三段论最著名的「苏格拉底会死」来举例。

大前提,所有人都会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苏格拉底一定也会死。

用这种规律推导出来的结论,说服力非常强。一般在你需要说服对方的时候,用演绎法概括出结论,会非常有用。

比如:你想说服领导开拓新的市场,你可以用演绎法的方法,来推导你的结论。

大前提,公司在其他地区的业务取得了多么好的发展。
小前提,参考其他地区的几个方面,列举新的市场也符合这些要求。
结论,新的市场符合条件,我们应该去开拓新的市场。

注意,只要你的大前提不存在争议,不存在问题,你的结论对于说服领导,就会特别有效。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