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树2.0:一招教你快速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
虽然现在的你因为一时妥协,选择了其他学习方法。但终有一天你也会成为种树人,愿模型树照亮你的梦想和前程。
我曾经是一个很努力的人。
高中的时候,我常常是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人;大学的时候,我一年能看几十上百本书,一年能学好多知识付费课程。
但很遗憾,跟大家一样,虽然我过去看了那么多书,学了那么多课程,看了那么多文章。
现在能记得的知识,却寥寥无几。
就像用漏斗接水一样,看似倒入的水很多,但最后真正留下来的也就是粘在内壁上的几颗水珠。
所以感悟「模型树」那刻,心里就非常疼:
“要是过去那些知识都能沉淀在我的模型树里该多好,要是我从高中就用模型树学习该多好……”
不过一切都不算晚。
希望从此刻起,能和大家一起用模型树来学习,来多少知识就接住多少知识。
什么是模型树?
模型树是一整套学习理念,它融合了很多底层的学习方法。
比如新旧知识的联系、间隔重复、检索练习、存量思维、组块思维、思维模型、结构思维、第一原理等等。
一、存量思维
无记录不存在。
我们过往看过那么多书,学过那么多课程,现在都忘得一干二净了。
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做存量,没有及时把它们提炼成思维模型摘进外接大脑。
我们仅凭记忆去看书、去学习,最后的结局就像漏斗一样,看似倒入的水很多,最后附着在漏斗上的水,却只有寥寥的几滴。
因为这就是我们大脑的记忆原理。
所有知识进入我们大脑之后,都会被层层过滤。简而言之,如果这些知识不被加工,我们的大脑就会默认它们不重要,于是就会把它们统统遗忘掉。
最后少部分知识被大脑加工形成长期记忆,也就是你看过那么多书,现在还记得那少部分知识。
这是我们大脑的致命“缺陷”。
这个致命缺陷的背后是另一个更致命的缺陷「由于每次学到的知识大部分都被遗忘了,所以下一次学习同样的知识,基本上又是重新来过」。
也就是说,我们每次学习基本上都是从零开始的。
这使得我们很难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因为旧知识都被我们忘得差不多了,我们只能拿少部分可怜的旧知识与新知识去联系。
这就是我们学习低效的最大原因之一。
怎么办呢?
解决办法就是创造一个外接大脑,让它来代替我们记忆。对于外接大脑来说,一切输入的知识都是永久记忆,这样就避免了学完就忘的致命问题。
而且这样一来,由于旧知识被外接大脑永久记忆着,所以我们每学一个新知识,都能跟过往所有的旧知识发生联系。
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我把这种学习过程叫做结网式学习,每一个新知识进来,都需要跟过往的所有旧知识发生联系。
就像蜘蛛网一样,每一只猎物掉落其中,整个网都跟着颤动。
通俗来讲,就是给知识兜底,知识进来之后,把它们全部留住。这样每一次学习,都能在存量的基础上做增量。
就像打水,如果桶底上有个大洞,打的水都白白流走了。
存量的目的,就是把桶底的大洞给补上,这样打进来多少水就是多少水。
这个补洞工具就是外接大脑,水就是知识,没有外接大脑的学习,就像打水时桶底有大洞一样。
二、思维模型
模型树的第二个原理就是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是贯穿整个模型树的核心,所有进来的知识都要被打包成思维模型,以思维模型的形式储存在外接大脑中。
关于思维模型,我会在课程里拿一整节课来详细展开讲,这里先讲个大概,帮你入个门。
思维模型这个东西是最近才兴起来的,可能很多人对此比较陌生,甚至有点排斥。
其实不用排斥,你一直在用思维模型学习!
你现在大脑里的每一个道理都是思维模型,比如「结硬寨,打呆仗」、「水滴石穿」、「失败是成功之母」……
所有道理都是思维模型,只是以前没有人用这个名字而已,其实它并没有那么高大上,基本上指导我们做事和思考的,都是思维模型。
经验、技巧、道理、方法论、流程步骤、模型、原理……都是思维模型。
上面这个是成甲总结的思维模型的几个层次,大家可以参考,当然不止这些,基本上现在指导你行事的都是思维模型。
如果还不清楚的话,可以感受一下我写的每一篇文章,它们都是思维模型。
好,那为什么要把思维模型纳入模型树呢?
因为这本身就是我们的学习天性,我们从一出生就开始对世界进行建模,把复杂而庞大的信息提炼成一个个模型,以此来解释事物,预测未来。
于建国把这种天性总结为一个思维模型,叫做「建模欲望」。
如果没有模型,我们只能用数据和信息来处理事物,而数据是无限的,信息是无限的,我们根本就学不完,人就会陷入瘫痪状态,根本无法做任何事。
有了模型,我们就可以通过极少的数据和信息来指导我们行事。
打个比方,比如我们现在要判断一个人是不是骗子,如果没有模型,我们就需要被这个人骗无数次,因为他每次骗我们的事、编的理由都不一样,我们需要一直采集数据和信息。
但如果有了模型,只要这个人骗了我们三次,我们就可以先草草下个结论,这个人不可信。
这个下结论的过程,就是建模的过程。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思维模型的原因,因为知识是学不完的,但是思维模型却很有限。
当你博览群书的时候,你会发现大家讲的其实都是一个东西,好多知识其实都是重叠的,它们都属于同一个思维模型。
前不久看到吴伯凡的一个观点,立马就被击中了,其实吴伯凡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刚开始的时候,你会觉得世界上形形色色,书那么多,人那么多,你都会觉得是发散型的,来一个都是一个新东西。当你到了一定程度,你增加这个数据量的时候,你会发现进来一个新东西,它都是收敛的,基本上都能归到哪个类别里面去。——吴伯凡
这也是模型树的学习模式,把每一个知识提炼成思维模型,这样随着知识量的扩大,最后基本上每学一个新知识,都可以归到旧的思维模型里面去。
这就减少了记忆量。
最终,我们只需要记这些思维模型就可以了,知道这些思维模型如何使用,原理是什么,就可以了,不需要你去记忆每一句话。
这也是我在《模型树》那篇文章里提到的,大脑是用来思考的,而不是用来记忆的。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减小记忆负担,把更多精力花在思考上。
当然,模型树也需要记忆,但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以思考和理解的方式去记忆,知道这个思维模型的原理是什么,知道这个思维模型如何使用,这就足够了。
记住,社会不是应试教育,要求的是灵活运用,而不是死记硬背。
三、检索练习
虽然我极力告诉大家,不要死记硬背,而是灵活运用。
但是记忆仍然是基础,事实上模型树也需要记忆,但是是以一种更省力、更高效、更容易的方式记忆。
首先,记忆单位从庞大的知识量变成了思维模型。
以前我们总是想记住每一句话,那个记忆量太大,我们根本不可能记得住。现在我们只需要记忆思维模型就好了,记忆量减小了千倍以上。
其次,用模型树学习的时候,我们每一次学习新知识都是一次检索练习。
而检索练习被认知心理学家证实为,目前为止对记忆最有帮助的学习方式之一。
因为很多知识属于同一个思维模型,所以每次学到同一个思维模型的时候,都是一次重复检索;因为我们不是在同一天学到这些知识,而是从此一生,不间断的在输入知识,这是间隔检索;而且中间我们会学到很多类似的思维模型,会学到其他领域的思维模型,这是穿插检索和多样性检索。
具体什么是检索练习,后几期文章我们来讲。
所以,基本上模型树从来不需要刻意去记忆,因为每一次输入新知识都是一次记忆,而且是以检索练习的方式在记忆。
四、结构思维
我们平时的学习都是非常碎片化的,这里一块,那里一块,不成体系。
不成体系就会非常致命,当你要运用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就很容易死机。
而模型树要求所有的思维模型都形成一种金字塔的结构,以上统下,归类分组。
这样,学习的时候,我们能很快思考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实践的时候,能很清晰的的知道哪个步骤该怎么做。
所以模型树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修剪。
其目的就是让混乱的思维模型形成一个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这非常必要,用过模型树的小伙伴应该都深有感触,每一次修剪完模型树,都能感觉到认知在飞升。
为什么呢?明明没有学习新知识啊。
因为让混乱的知识,形成有结构的知识体系本身,就是一次认知跃迁。
OK,以上就是模型树的四大底层原理,其实还有很多东西,由于篇幅原因,以后再慢慢分享给大家。
模型树如何操作
那么模型树具体应该怎么操作呢?
工具:外接大脑的工具,也就是存量的工具,就是那些云笔记软件。
学习的步骤:①每学到一个新知识,思考它属于什么思维模型。②把它摘进外接大脑中。③经常修剪模型树,让所有的思维模型形成一个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转载请注明来源:模型树2.0:一招教你快速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