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数据或样本错误使用造成的谬误
01.
由于数据或样本的错误使用,造成的逻辑谬误有:以偏概全、偏向样本、滥用数据等。
宋国有一农民,见一只兔子撞死在了树蹲上,便放下锄头在旁边等,想得到更多撞死的兔子。
兔子一次偶然地撞树根,被农民过度概括成了:
兔子常会撞树根上,只要等,就会得到更多兔子。
那就等呗,天荒地老。
鲁迅在《活中国的姿态》序中写了两为旅行者来中国:
一个旅行者走进了下野的有钱的大官的书斋,看见有许多很贵的砚石,便说中国是“文雅的国度”;
一个观察者到上海来一下,买几种猥亵的书和图画,再去寻寻奇怪的观览物事,便说中国是“色情的国度”。
那中国到底是“文雅”还是“色情”?
两个结论的得出,都是以偏概全谬误的表现。一处犄角旮旯的映像,怎能代表整个中国?
02.
偏向样本谬误,指样本是由个人喜好抽取,没有多样性及代表性,不足以支撑论证成立。
爷爷喜欢养狗
隔壁的李大爷喜欢养狗
楼上的张老头喜欢养狗
……
------------
所以,全小区的人都喜欢养狗
这个结论可信不?
即便还有赵大爷、王老太……都喜欢养狗,也仅仅代表了(部分或全部)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如何能推出“全小区的人都喜欢养狗”?
难不成这小区没年轻人了?——除非这是养老院。
这样以偏向样本做出的论证,就犯了偏向样本谬误。
对X市年入百万的人群进行了幸福度问卷,发现这座城市中有70%以上的人感觉生活是幸福的。
停!停!停!你问卷对象——样本是这个城市年入百万的群体,凭什么代表“这座城市”呢?
按照收入标准,这个城市还有年入不足5万的人群、不足10万的人群,不足30万的人群,他们是这座城市的大多数。
大多数人没有参与,没有表态,你单一的、少数的样本,如何代表整体?
这犯了偏向样本谬误。
03.
滥用数据谬误,指的是忽略了样本总体性质的差异,而对两个统计数据进行生硬比较,试图支撑某一结论成立。
美国海军曾忽悠年轻人参军,做了广告:
在美国与西班牙作战期间,纽约市民的死亡率是1.6%,而美国海军的死亡率仅为0.9%。
欢迎广大青年投入海军,美国海军的死亡率比纽约市民的死亡率还要低。
坑起年轻人来毫不顾忌。
美国海军群体绝大多数为年轻小伙,身体素质过硬;纽约市民群体,就包含了老弱病残的民众。
群体存在差异,无法比较。
再说死亡方式,海军是战争致死,市民是自然死亡,两组数据性质不同。硬拉一起比较,就犯了滥用数据谬误。
以上就是我们介绍的以偏概全、偏向样本、滥用数据,三类数据或样本使用错误造成的谬误。
转载请注明来源:批判性思维-数据或样本错误使用造成的谬误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