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是下届美国总统”——判断与句子

table of contents

    “拜登是下届美国总统”——判断与句子

    -01-

    概念与主/谓项

    上一期内容中我们提到过说:判断是概念与概念依照一定的逻辑规则联系起来的。并且罗列除了判断的一般结构,也举了两个例子:

    S-主项 |  联词  |  P-谓项

    ---------------------

    爱人  |  是  | 亲密关系中的陪伴者

    公务人员 | 不是 | 人民的主人

    例子中“爱人”和“亲密关系中的陪伴者”、“公务人员”和“人民的主人”都是概念——趋近于事物本质属性的描述,把它们两两按照“S——P”的逻辑规则联系了起来,形成了判断。在判断结构中,我们却称“爱人”、“公务员”这两个概念为主项,“亲密关系中的陪伴者”、“人民的主人”这两个概念是谓项。明明是概念,在这里怎么称作“主/谓项”了呢?

    不妨借大家较为熟悉的语言方面的常识做个比较说明。我们说到“拜登当选了美国总统”这个句子时,大脑会分析到:“拜登”是我们需要首先强调的主体,则“拜登”就是这个句子的主语,而“当选了美国总统”,是对主语——“拜登”动作状态或特征的陈述或说明,是谓语,这样“主语+谓语”的句子结构表达了一个明确的意思,即“主体处在某项具体状态”,容易被理解。反之,如果仅把这句话中的词逐个列出来,像“拜登”、“当选”、“美国”、“总统”,句子结构就不能被分析,也不容易判定这里要表达什么。因此,在语言层面讲词与句子关系时,引用“主语”、“谓语”等专业术语很必要,它们能提升我们对句子结构分析和意义理解的效率。

    与语言中引入“主语”、“宾语”等术语的理由一样,逻辑里对判断的认识,就引入了“主项”、“谓项”等术语。比如,我们分析“爱人是亲密关系中的陪伴者”这个判断时,如果仅指出“爱人”和“亲密关系中的陪伴者”这两个概念,那么由它们组成的判断的结构就不能被展示,联词两端的两个概念的不同作用也就不能被展示。亦即,我们就无法分析和理解这个判断。一旦概念和概念组合了起来——成为了判断的要素时,我们就要以其地位和作用不同,分别用“主项”、“谓项”这些术语来称呼他们,方便我们分析及理解。

    -02-

    识别非标准结构的判断

    上期内容我们说判断的结构,用公式表达为“S——P”,意为“S是P,或者 S不是P”。按照这个公式,标准结构的判断类似于:

    深圳是中国的经济特区

    特朗普不是下一届美国总统

    通过联系词“是”或者“不是”,很明显地把主项S与谓项P给连接了起来,从这个判断就能知道,一个事物处于怎样的状态之下。但是,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并非都是这样标准结构的判断。比如我们上篇提到的——“小猫生病了”、“这个问题很简单”、“大华在谈恋爱”、“楼下的施工队在凿路面”、“新成立的公司运转起来了”、“我的杯子里面装了牛奶”、“人类移民火星是可行的”……是不是判断呢?是。虽然打眼看上去,它们没有“是/不是”这类联系词,也不是“S——P”的结构。但当我们通过对这些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的理解,往往断定它们是符合判断结构的。

    比如“小猫生病了”这个句子,如果简单地做个分析,可以看出“小猫”这个概念是主项,即我们关注的主体;“生病了”这个概念是对小猫(主项)状态的一种具体描述,是谓项。这里面省去了联系词“是”,如果按照标准结构把这个判断补全展示出来,为“小猫(的状态)是生病了”,由于表达简便性的需要,在保证判断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做了省略。

    再比如,分析“楼下的施工队在凿路面”这个句子是不是标准判断?我们看一眼并不能明确的找到结构。通过理解我们可以知道“楼下的”一词是“施工队”这一概念的定语,起修饰限定作用,而“施工队(的人)”这主项;再看“凿路面”这个概念表示的是一个状态,作谓语,在判断中充当谓项,即“施工队(的人)在凿路面”;而联词并非常见的“是”或“不是”,而是同样能表示肯定某一状态的“在”,符合“概念与概念依照一定的逻辑规则联系起来“的规定,属于“S——P”,则上面的描述是个判断。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非标准结构判断的辨识,有两个步骤:其一,先理解描述所要表达的含义;其二,确定主/谓项,补充或者找出对应的联系词。如果一段句子主、谓项含义明确,且联系词能清晰地肯定或否定它们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个句子就属于判断。

    -03-

    判断与句子

    前面我们了解了思维活动的进程及结果,只有通过语言材料才能表达出来,才能使别人有所了解。句子是判断的语言表现,而判断则是句子的意义内容。接下来我们来试着看看判断和句子的关系。

    判断是逻辑关注的对象,句子是语言关注的对象。在语言中,一个个孤立的词并不足以表示意思,只有词和词联系起来构成句子,才能表示出一个完整的意思。同样的在思维中,一个个孤立的概念是不明不白的,只有当概念和概念联系起来构成判断时,思维活动本身才在进行。有时我们说某些句子不通,它们的毛病其实不在语言方面,而在逻辑方面,这都是因为判断和句子之间有密切联系的缘故。要弄清楚这种联系,需要看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思维中的判断结构是全人类一致的,而表现同一个判断内容的句子结构,在不同的语言中却可能不同。表达同一个思想(判断),在中文中可以用这种句子结构形式,而在英语中,却可能用另一种句子结构形式。比如表示“我俩”,中文即“我和你”,英文表示则为“You and me”。

    其次,句子虽然表现判断,但句子的结构和判断的结构有时并不直接一致。中文里判断句,如“深圳是中国的经济特区之一”的结构同判断的结构是一致的。而陈述句,如“他很聪明”的结构和判断的结构之间就看不出直接的一致,此时看上一节“非标准结构判断的识别”步骤,先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做转化,再填补联系词,转化成“他是个很聪明的人”之后,便符合判断的“S——P”结构。

    最后,句子虽然表现判断,但同一个判断可以由不同形式的句子来表现。比如“美国大选中拜登打败了特朗普”和“美国大选中拜登把特朗普打败了”这样两句描述,从语言角度看,它们是句型不同的句子;而从逻辑角度看,它们是描述同一内容的判断。

    以上,就是我们这期文字介绍的与“判断”基本概念相关的补充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