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判断与语句的关系
01.
先来看几行文字:
a.言论自由是公民的民主权利。
b.言论自由是公民的民主权利吗?
c.言论自由是公民的民主利吧。
d.言论自由是公民的民主权利,太赞了!
上面四行文字说了什么?又是怎么说的?
显而易见,这四行文字都是“语句”,但句式各不相同,且不同的句式传达的意思也不尽相同。
a是个陈述句,直接断定了“言论自由”是“公民的民主权利”这个《宪法》规定的事实;
b是个疑问句,它不是断定上面的事实,而是对“事实”表示了疑问;
c是个祈使句,它对事实既没断定也没疑惑,只表达了一种希望与要求;
d是个感叹句,主要表达了对“言论自由”这项权利的认可和期许。
四个语句(一组表述现象或事物情况的声音或笔画)中,只有a陈述句能直接地表达对“言论自由”的性质的断定,而判断就是对现象或事物属性的断定。
因此,语句中唯有陈述句,才能够直接地表达一个判断。
02.
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
判断与语句虽然关联,但两者又有着区别:
一、同一判断,可由不同语句表达
一方面同一文化下的不同语句,如“把”字句和“被”字句,不同句式却表达了同一判断。
另一方面不同文化下的不同语句表达同一判断。例如,
我们中文说:这是一篇文章
英文会表达为:This is an article
法语会表达为:Ceci est un article
日语会表达为:これは記事です
虽然四种文化下的语句各不相同,但它们所表达的判断却是同一的。
二、同一语句,可表达不同的判断
在不同语境下,同一语句可能表达出不同的判断。例如:
姜文的新电影要开播了
单看这个语句,便可有两种解释:
“姜文主演的电影要开播了”或“姜文导演的电影要开播了”
至于具体断定的是哪个——做的是哪个判断?
则需要结合语境而定。
三、虽然判断都通过语句表达,但并非所有语句都能直接表达判断
分辨语句是否属于判断,得看它是否符合判断的两大特征:对主体(的属性)有断定,以及有真假可言。
在开篇的四类句子中,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有的不表达判断,有的只能间接表达,而只有陈述句总是能直接表达判断。
03.
回归到生活,有时我们说某些句子不通,毛病其实不在语句方面,而在思维形式——判断——方面。
为了避免我们自己说出不明觉厉的话,就需要我们对判断与语句的关系做进一步的认识。
首先,判断的结构是人类统一的,而表达它的语句却不尽相同
比如“我们俩”。
方言“咱”、”俺们“,普通话说“我和你”,英语说“You and me”…唯有立足判断的实质,才不至于被语言困住。
其次,语句虽然表达判断,但它的结构与判断的结构并非一致
比如“他很聪明”——该语句的结构,就没能和判断的结构“S—P”对应起来。
此时需要先理解语句的意思,再填补联系词,转化为“他是位很聪明的人”,然后进行对比理解,即可。
以上就是我们对直言判断与语句的简单介绍
转载请注明来源:批判性思维-判断与语句的关系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