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虚假两难困境谬误
01.
分别来听几句话——
a.如果不收拾房间,衣服杂物会堆满屋子
b.媳妇和老妈同时掉到水里,要先救谁?
c.你是为党做事,还是为老百姓做事?
面对这样的说辞,如果不假思索地随口就来,那么不管肯定还是否定,不管选择前者还是后者,你都会感到不自在。
为什么呢?不管哪一种回答都是坑!
像a句是个“选择题”——要么收拾房间,要么满屋杂物无处容身。
但实际生活中并非只有这两个“要么”的选项,还可以是“晚点再收拾”或者“不再乱扔衣物了”。
同样的b句中,难道只能是我自己去救,且只能一次救一人?必须得排个次序?
可是想想,我为什么不能喊周边的人一起搭把手,或者拉着绳子正在把她们往岸边拽呢?
再看c句子,为什么一定要把“为党做事”和“为百姓做事”给对立起来呢?非此即彼。
难道我不能是为公理做事、为正义做事、为良心做事、为企业或者家庭做事?
类似上述案例,在还有其他选项时,却局限于两种极端的选择,就犯了虚假两难困境的谬误。
02.
虚假两难困境是很常见的谬误。再看一个例子:
大强:我和华仔都认同这个想法,是该减少小学生的家庭作业了。
华仔:我从没这样说过。
大强:你竟然不关心祖国的未来!
案例中,大强的“论证”相当于:
你要么认同“减少小学生的作业”,要么就是“不关心祖国的未来”;
既然你不认同“减少小学生作业”,那你就是“不关心祖国的未来”。
但并不是只有关心祖国未来的人,才认同减少小学生的家庭作业。
换句话说,大强提出的两个选项可能都为假,华仔既关心祖国的未来,也不认同减少小学生家庭作业。
或许他认可的是从小学生作业的形式上做调整,做一些有助于健全小学生人格成长的作业,从而为祖国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公民。
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虚假两难困境的谬误和稻草人谬误可能同时发生,稻草人谬误被用作虚假两难困境谬误的一部分。
想让我们接受X的人,只会提供X和Y两个选项——同时无视X、Y之外的其他选项——论证过程中会刻意地夸大、歪曲Y,使之X成为仅有的“合理”选项,而该选项实际上就是“稻草人”。
03.
为了更好的理解虚假两难困境,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假设大熊家在东北,冬季一定要供暖,而且当地可用的供暖方式就两种:要么是暖气,要么是电暖。
此时,如果发现他家没有用电暖器,那就说明他家的确在用暖气,因为这是唯一剩余的选项。
像这样,若仅有两个合理的选项,否定一个,从而肯定另一个,就不是虚假两难困境。
只有存在第三个甚至其他合理选项,且被忽略的情况下,就犯了虚假两难困境的谬误。
这时,选项X和Y可能都是假的,而另外某个选项却可能是真的,贸然的选择X或者Y都是不恰当的。
要做到恰当的应对,避免虚假两难困境对判断的影响,有两点需要注意:
| 判断之前先检验真假
即,在因选项Y为假而接受X为真之前,要检查X和Y是否都为假。
| 其次寻找第三选项
即,我们不必因拒绝Y选项就要接受X,除了“要么X,要么Y”外,还可能存在更合理的Z,所谓的“非X,非Y,则Z”。
如此,就能尽可能的避免被虚假两难困境所误导。
以上就是我们对虚假两难困境的简单介绍
转载请注明来源:批判性思维-虚假两难困境谬误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