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三段论的五条规则
01.
规则一:一个三段论中有且仅有三个项。
一个有效的三段论有且仅有三个项——大项、中项和小项,在推理过程中每个项都须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
违反这条规则就会出现四项谬误。比如:
前提1:深圳是中国的经济特区
前提2:大强是理想主义者
--------------------
结论:???
这样无法推出结论。
因为,做前提的两个判断共包含了四个项——深圳、特区、大强、理想主义者,无法构成有效的三段论,也就推不出什么结论。
这里得注意,把两个仅仅是字面相同或相近的项认为是同一个(违反同一律),并把它们作为中项而构成“三段论”,是种比较隐匿的四项谬误。
02.
规则二:中项至少在一个前提中周延。
在大、小前提中都出现的中项,至少得有一次周延,否则,就推不出什么结论。
违反这条规则就会出现中项不周延谬误。比如:
前提1:打工人是勤劳的
前提2:开发工程师是勤劳的
--------------------
结论:???
两个前提中共有的词项——“勤劳的(人)”,在前提1(A判断)中为谓项,不周延;在前提2(I判断)中也为谓项,也不周延。
“中项”在两个前提中都不周延,则不能推出什么结论。
若有人硬要拿这两个判断,推出结论:
所以,这些开发工程师是打工人
这样的“结论”,尽管在事实层面的确有可能,但在逻辑层面属于谬误。
03.
规则三:在结论中周延的项,在前提中也必须周延。
有效的推理要求它的前提必须能推导出结论,这就意味着结论绝不能比前提断定得更多。
若三段论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周延,就意味着结论断定了比前提更多的东西,在逻辑层面就出现了不当周延谬误。比如:
前提1:所有的狗是动物
前提2:没有猫是狗
--------------------
结论:没有猫是动物
很显然这个推理不对——不符合逻辑。
“结论”是E判断,即主项“猫”、谓项“动物”都周延;前提1是A判断,谓项“动物”不周延。
词项“动物”(没做中项)在结论中周延,而在前提中却不周延,出现了不当周延谬误。
04.
规则四:两个否定前提,推不出结论。
根据判断的定义我们知道,否定判断(E和O)是断定一个类的全部或者部分被排除在另一类的全体之外。
那么,若由两个断定这种排斥关系的前提,形成了“推理”,就会出现排斥前提谬误。如图:
M既不与S联系,又不与P联系,S和P之间没有中介,自然联系不起来,也就推不出什么结论。例如:
前提1:小孩都没有理性思维的能力
前提2:我们都不是小孩
--------------------
结论:???
上面两个否定的前提,无法联系起来形成推理,也就推不出什么结论。
05.
规则五:两个特称前提,推不出结论。
根据判断的定义我们知道,特称判断(I和O)都是断定一个类中的某个(或某些)事物具有或者不具有哪些属性。
如果由两个特称判断做前提,则无法确定它们之间的联系,因此不能进行推理,违反这条规则就会出现存在谬误。如图:
M左边与S相联系,右边与P相联系,然而S与P究竟有没有联系却不确定,因此推不出结论。比如:
前提1:有些绿色植物可供食用
前提2:有些绿色植物是树叶
--------------------
结论:???
上面两个特称前提,无法推出什么结论。
以上我们简单了解了有效三段论的五条规则
转载请注明来源:批判性思维-三段论的五条规则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