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编程天才之死

table of contents
    他是少年编程天才,14 岁时便参与制定 RSS 1.0 的标准。他是 Reddit 的联合创始人。他用生命捍卫互联网的开放与自由,却被美国政府以 13 项重罪起诉。而最终他在 26 岁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的名字叫 Aaron Swartz 。

    我们来看看他的故事。

    01

    少年天才

    Aaron Swartz 生于 1986 年 11 月 8 日,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他是家里的长子,还有两个弟弟。他的爸爸开了一家软件公司,家境优渥。

    小时候的他性格活泼好动,很有好奇心。3岁的时候就认字。他很小就知道怎么学习。他喜欢学习也喜欢把学到的知识教给他的两个弟弟听。

    图片

    由于父亲职业的关系,他 2、3 岁的时候就接触电脑。很小就开始编程。

    2000 年,他 13 岁的时候,写了一个网站,The Info Network,这是个类似维基百科的网站,而它比维基百科早了 5 年。他拿这个项目参与了一个少年编程大赛并最终进入决赛。作为奖品的一部分,他见到了互联网的发明者,互联网之父 Tim Berners-Lee。

    图片

    进入高中后,学校的生活让他非常不适应。这里有强制的课外活动,而他似乎并不热爱运动。更重要的是,这里并不是真正能够学习的地方。

    2000 年,他建了个博客“颠覆校园”( Schoolyard Subversion ),他觉得学校的教学并不能真正地让人学会“学习”,例如数学:

    大多数时候,学校不教数学:他们教的是计算、符号处理等等。这些只是数学的一小部分,也是最无趣的部分,因为它完全可以用计算机或者电脑完成。

    数学实际是模式的学习和理论的发展。它是一个关于抽象美的世界,它有许多测试大脑的谜题。

    他还是个高中生啊,就有如此深刻的理解。

    他在九年级(相当于高一)的时候退学,之后在当地的大学上课。同时参与了很多著名的编程线上合作。例如参与制定了 RSS 1.0 的标准。在 Tim Berners-Lee 的 W3C 联盟工作,致力于研发和推广数据共享的标准。

    和他共事的人,在线下见面的时候,惊讶地发现他只是一个 14 岁的小男孩。

    图片

    后来,他申请了斯坦福大学( Tim Berners-Lee 给他写了推荐信)。但是兴奋劲儿还没多久,他就觉得有点儿失望。他在个人博客中写:
    原先他们说斯坦福是个有魔力的地方,人人都是天才。但其实有点令人失望啊。
    有种北大还行,悔创阿里的感觉。

    他在这里几乎没交到朋友,和同学有点格格不入。他在个人博客中记述了一件事:

    Kat 和 Vicky 想知道我为什么一个人吃早饭,还在吃饭的时候看书,而不是和他们聊天。我解释说,你俩人很好也很有趣,但是这本书是由一个智慧的专家写的,且充满了新奇的知识。他们解释说,不和你认识的人一起坐很不礼貌,而认为没有必要和人聊天更是不正常。

    我小心地措辞说也许你们才是不正常的。毕竟,我想和人聊天时我可以聊天,而你们没法独处。他们也小心地措辞说我这样说有点没礼貌。如果我不想再让为数不多的还愿意和我说话的人疏远的话,我最好管好自己的言行。

    和中学时一样,在学校里郁郁寡欢的他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一线光,而这很快被他找到了。
    02

    20 岁的百万富翁

    去年,百度总裁陆奇担任 Y Combinator 中国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曾引起互联网圈一阵热议。Y Combinator  是美国著名的创业孵化器,由 Paul  Graham于 2005 年创立。

    而  Aaron Swartz  是他们的首批申请者。Swartz 申请的项目叫 Infogami, 是一个可以快速生成定制化网站的的服务。

    Infogami 做了一段时间后,由于人手不足,Paul  Graham 建议它和另一个项目社交新闻网站 Reddit 合并,成立母公司 Not a Bug。 Swartz 帮助 Reddit 用 Python 重构了代码。

    2006 年, Not a Bug 被《连线》、《纽约时报》等杂志的母公司康泰纳仕集团(Condé Nast)收购。这次收购的费用并未公开,但外界猜测在 1000万-2000万美金之间。

    Aaron Swartz  的第一任女友 Quinn Norton 在一篇文章中说:

    他从不会告诉我他从 Reddit 这笔交易拿了多少钱。这成了我们之间的一个梗。我不断刺探、撒娇、施压,而 Aaron,从不屈服。
    她不知道,他的弟弟也不知道,Swartz  很少对别人说自己的事情。

    图片

    被收购之后,Swartz  和团队成员搬到旧金山,去康泰纳仕集团的办公室工作。Reddit 两位最初的创始人,Alexis Ohanian 和 Steve Huffman 是弗吉尼亚大学的好基友。早在收购前,Swartz 和他们两位并不能很好地融入。而在收购后,Swartz  也并不适应大公司的生活。
    我第一天到那里,便无法忍受。到午饭时间,我把自己锁进卫生间然后开始哭了。
    根据《The Idealist》, 2006 年 12 月,他去纽约参加一个电脑会议却并没有告知他的同事。直到这个会议被报道,他的照片被刊登在《连线》网站首页上,他的领导才知道他在哪里。

    2007 年 1 月,他被赶出了公司。

    我收到了一封同意我辞职的信。我被告知收一下我的个人物品。一个 HR 小姐姐礼貌地押送我离开。她没有说她在押送我,但她确实一直跟着我。我想我该走了。
    03

    维护开放与自由的互联网之子

    2006 年 5 月,他写过一篇《一个非程序员的道歉》( A Non-Programmer’s Apology ),这位以编程能力突出而闻名的少年天才,却表示自己一生的志向并不在于编程。他想做一件更重要的事。

    在一年前,他表示自己的专业从计算机转为社会学,是因为他想拯救世界。

    没错,不是做一个伟大的产品,或者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就像很多互联网从业者的梦想。而是拯救世界。

    有一本书促成了他的这个想法,改变了他的人生。

    在上斯坦福前的那个暑假,他读了一本书:

    他所说的都是令人震惊的,和所有你所知的都不同,颠覆你看事情的方式。

    ……

    读着这本书,我感觉我的脑子爆炸了。有时候那些观点信息量太大我不得不躺下来......我记得很清楚我紧抓着我房间的门,试着想抓住什么,因为世界天旋地转。

    这本书是美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政治评论家诺姆·乔姆斯基( Noam Chomsky )的《理解权力》( Understanding Power )。这本书探讨了美国过去30年(书出版于 2002 年)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和政策。

    这本书颠覆了他的认知,也使他觉得有必要让人们了解世界真正的样子。

    当你知道世界并不是你了解的样子的时候,一个可怕的副作用是它使你变得孤独。当你试着把这个全新的世界观说给别人听的时候,对方要么不觉得奇怪(“是啊,人人都知道媒体有问题”),要么以为你疯了然后渐渐离开你。

    从那时起,我意识到我需要用我的余生去弥补我所发现的令人震惊的破碎。而最好的方式是,尽力和别人分享我所发现的东西。

    2007 年 7 月,受朋友之邀,他参与了一个“开放图书馆”的项目。顾名思义,做成一个在线图书馆,共享更多的书籍。

    2008 年,他发布了《游击队信息开放宣言》( Gue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 )。

    信息就是权力。但就像其他权力一样,总有人想把它们据为己有。这个世界所有的科学和文化遗产,几百年来以书本或论文的形式出版。但最近渐渐被许多的私有企业数字化且私藏了。你想读最著名的科技论文吗?你需要给像 Reed Elsevier 这样的出版商付很多钱。

    ……

    我们需要要回信息。无论它藏在哪里,我们都要拿到副本,把它们分享出来。我们要把专利权过期的信息要回来存档。我们要买回秘密的数据库放到网上。我们要下载科技论文,上传到文件共享网站。我们要为游击队信息共享而战。

    但是注意 Guerilla(游击队) 和 Manifesto(宣言) 这两个词,这两个词用的太激烈了,暗示着政治变革,也为他后来的厄运埋下了伏笔。

    他还参与或创立了一些线上活动组织。例如 2010 年秋,联合创办求进会( Demand Progress ),专门跟进联邦级别的社会公正问题。到纪录片采访的 2013 年,已有 150 万成员。

    多年前阅读乔姆斯基而暗藏的种子渐渐发芽。他维护着信息的开放和自由,推动着心中的变革。

    Aaron Swartz 离开 Reddit 的那段日子里,也是他的第一段感情开始的时候。

    Quinn Norton 是一个报道黑客、互联网方面的记者,她比 Swartz 大 13 岁。他们最初相识于 2002 年的一次技术会议上。在 2007 年左右开始了恋爱。

    图片

    在 Quinn Norton 眼里, Swartz 是一个把自己的事藏在心里的人。
    他是一个特别有自己秘密的人。他对我们在一起的生活、他的想法、他生活中的事件都藏在心里。而我是个爱追问到底的记者,总是要问出点什么。
    04

    被加持的重罪

    2010 年 9 月起,Swartz 开始大量下载 JSTOR 的论文。JSTOR (是 Journal Storage 的缩写) 是一个学术期刊的网站,很多内容需要付费。

    他先在麻省理工学院登录校园网,写了个脚本爬取数据。后来又发现学校一个没锁门的机房,直接插了根网线下载。

    2011 年 1 月被警察发现并逮捕。他在交了保释金后被放出。

    检察官  Stephen Heymann 提出了一个认罪协议,可以让他免于被起诉:坐牢 3 个月,1 年居家监禁,全程不得使用网络。前提是承认一项重罪罪名。

    Swartz 并不想背上一个重罪犯的罪名。他还有从政的理想。

    我们( Swartz 和 Norton ) 走过白宫,Aaron 望着大门轻声说:他们不会让重罪犯在这里工作的。
    他拒绝了这个认罪协议。

    但是检察官方面不依不饶,变本加厉。他们多次找到 Norton 想要和她谈谈。检察官想要弄清他的动机。因为如果他是想要公开这些论文甚至拿来卖钱,那么他们便有了起诉他的理由。而如果他只是拿来研究什么课题,那就不算犯罪了。

    他们还为她申请了”一日女王”( Queen for a Day )协议 。这是一个豁免协议,检察官不能就谈话内容对当事人起诉。但是她担心拒绝对方会让自己接受调查,而她的电脑上有很多线人的资料。Swartz 强烈反对她去,甚至问:你到底是哪边的?

    但为了保护线人的资料,她最终去了。而且她还抱着一个说服检察官放弃案子的想法。但是后来发现太幼稚了。

    图片

    检察官如我们在美剧里看到的,极尽所能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去问出想要的东西。

    一开始 Norton 表示她并不知道 Swartz 的动机。她确实不知道。几个小时检察官什么都问出来。但中间不知怎地 Norton 提到《游击队信息开放宣言》。检察官非常兴奋,他们觉得他们找到了所谓的证据。他们 4 个月来的“努力”终于可以立案了。

    Norton 第一时间告诉了 Swartz , Swartz  非常生气。有一点我也和 Norton 一样困惑,这帮人调查了这么久,连 Swartz 的博客都没有看过吗?Swartz 说这帮人没有那么聪明。

    他和她的感情至此产生了难以挽回的裂缝。

    2011 年 7 月 19 日,检察官以网络欺诈、非法获取信息等4项重罪起诉  Swartz。他将面临最高 35 年的刑期。

    同一天,JSTOR 放弃起诉。他们后来发布声明表示是政府想要起诉 Swartz 而不是 JSTOR。

    为什么呢?

    Swartz 的父亲在记录片中表示,政府想要杀鸡儆猴。

    05

    最后的斗争

    官司一边在进行,他还一边在继续着自己想做的事情。

    2011 年 10 月,一位德州的议员提出了一项法案草案,《禁止网络盗版法案》,英文缩写 SOPA ( Stop Online Piracy Act )。

    这项法案如果通过,法律可以任意断了一个网站的资金甚至让 Google 直接删除链接。

    Aaron Swartz 觉得这将影响互联网的自由,他决定阻止 SOPA 。

    他的朋友 Tiffiniy Cheng 和 Holmes Wilson 成立了一个组织来反对 SOPA 。

    但每个人都觉得这非常困难,Swartz 自己也没有多少信心。

    后来,Swartz 发布了一个工具,可以让人们打网络电话到国会,表达自己的意见。

    2012 年1 月18 日,Cheng 和 Wilson 发起了一个“互联网审查日”( Internet Censorship Day )的活动。参与活动的网站黑屏并打出反对 SOPA 的标语。这受到很多大厂例如 Pinterest, Google, Amazon 等的支持。

    国会的电话快被人们打爆了。

    这项草案未能通过。

    Aaron Swartz 做到了!他做出了改变世界的一小步。

    图片

    这可能是他难得的开心时刻,可以让他忘却烦心的官司。因为官司他用光了钱,不爱求助他人的他不得不向友人借钱。

    而到了 2012 年 9 月,检察官变本加厉,他们替换了一份诉状,罪名增加至 13 项,最高量刑将达到 95 年。

    早在 2010 年底,Swartz 在一次活动中认识了社会活动家 Taren Stinebrickner-Kauffman。后来,他和 Norton 分手,和 Stinebrickner-Kauffman 在一起。

    图片

    在我们关系的早期他不想表现出他依赖我。但我觉得后来他改变不少了。我觉得他把我们看成一体的,我们的优点缺点可以互补。
    2013 年初,他们的感情更近了。

    2013 年 1 月 11 日晚上,Stinebrickner-Kauffman 先到了他们的友人家中。他们早上约好晚餐时叫上 Swartz 一起聚聚,让他可以开心起来。在逗友人儿子的时候,Stinebrickner-Kauffman 提起,Swartz 说等官司结束了,他可能考虑和她结婚。

    然而那一天晚上,就在离此不远的一栋公寓里,Swartz 用一根皮带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那一年,他才 26 岁。

    他的死亡引起了全网的悼念。舆论普遍认为是美国政府的赶尽杀绝,麻省理工学院的坐视不管( Swarts 方面曾希望 MIT 可以发表声明支持他们,但多次被拒绝)导致他的死亡。

    愤怒的黑客黑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网站,给检察官寄去恐吓信。

    Aaron Swartz,他用生命维护互联网的开放与自由。

    他是互联网之子。

    题图来自网络,正文图片来自纪录片《互联网之子》。
    参考资料:
    1. 纪录片《互联网之子》.
    2. Aaron Swartz.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11205112526/http://swartzfam.com/aaron/school/2001/04/05/.
    3. Aaron Swartz’s blog.Stanford: Day 3.
    4. Aaron Swartz’s blog.Stanford: Day 58.
    5. Quinn Norton. Life Inside the Aaron Swartz Investigation
    6. Aaron Swartz’s blog.Office Space.
    7. Aaron Swartz’s blog.Last Day of Summer Camp.
    8. Aaron Swartz’s blog.The Book That Changed My Life.
    9. Aaron Swartz.
    https://archive.org/stream/GuerillaOpenAccessManifesto/Goamjuly2008_djvu.txt.
    10. Justin Peters.The Idealists: Aaron Swartz And the Rise of Free Culture on the Internet.
    转载请注明来源:少年编程天才之死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