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放心去抵抗,我会支援你(信不信由你)
01.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关键在于当时各方的利益和实力。
利益一致,实力相当,是朋友;利益冲突,实力相差,总要开战。
秦国想要打楚国,但是得从韩国过;可是韩国之地怎能你说过就过呢,它得守着。
秦、韩利益冲突,就在浊泽打了一架。
韩国告急,韩老板急得团团转,打不过,实在是打不过,赶紧找来了高管公仲明出主意。
公仲明:秦国的本意是想借我们的道而攻打楚国,大王不如和秦国和解,给它一座大城池,然后与它联合一起攻打楚国。
韩老板:好。
公仲明冷静地分析了导致当前困境的原因:秦国要借道而韩国不愿意,于是打了起来。
接着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来思考对策:
要么继续打韩国,把它灭了造成军力的消耗
要么联合韩国,得到补偿和盟友一起打楚国
秦国的目的是打楚国
------------
则,秦国联合韩国(胜于继续打韩国)
以更符合对方利益的方式来化解当前的困境,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
韩老板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连连答应,准备让公仲明出使秦国讲和。
02.
听到消息的楚老板慌了,真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本来是你两家干架,怎么突然就要合起伙儿来打我?
楚老板赶紧召来高管陈轸,让他来出主意。
陈轸:秦国的意图是我们楚国,如果现在又得到韩国的大城池,它的军费就更充足了;秦、韩一旦联合,它们由韩国南下进攻,我们必然要遭到重创。
是的,陈轸的分析正是楚老板的担忧,现在要怎么做?很着急,在线等……
好主意一般都在问题中。陈轸的分析过程就暗含了他的对策:
如果秦、韩联合,楚国必遭重创
楚国不想遭受重创
------------
则,秦、韩不能联合
只要能过阻止秦、韩联合,阻止韩国向秦国投降并割让城池,就能保障楚国不受重创。
对对对…理儿就是这么个理儿,可是具体怎么做呀?
陈轸:请大王进行全国戒严,挑选军队,宣称要援救韩国;同时,派遣使者,配备厚礼去韩国,让韩老板相信您将要去援救它。
如果他不信,也一定会感激大王,就不会与秦联合来攻打我们;
如果他信了,考虑到我们会救援,韩国就有了底气继续和秦国对抗,韩、秦联盟也就会落空。
陈轸这个计策非常的阴险,他的对策是一个“假两难困境”,看似两种可能,实则就一个我要的答案:
如果韩国不信,他会感激而不与秦联合
如果韩国信了,他会继续抗秦而不联合
无论韩国信还是不信
------------
韩与秦都会出现隔阂而不能联合
只要秦、韩不联合,则楚国无忧。
只要我这样说了(做不做是另一回事),不管你怎么选,都能达成我的目的。
楚老板听了很高兴,立马照做。
03.
韩老板听到楚国要援助,也很高兴,于是就不想再让公仲明去秦国讲合。
可见韩老板是信了楚国的说法,决议继续和秦国打下去。
行事理性、冷静的公仲明看出了楚国之所以这样做目的,坚持劝说韩老板“不能信!”,并给出了理由:
当前以军事行动使我们陷入困境的是秦国,用虚伪的“好话”来援救我们的是楚国。
因为虚伪的好话就停止与强秦讲和,这无法使我们摆脱困境。
这第一条原因,公仲明基于“解铃还须系铃人”的逻辑,主张与秦讲和:
当前使韩国陷入困境的是秦军
只要与秦国讲和
------------
则,就能使韩国摆脱困境
而楚国口头上的援助却无法达到这个效果。
接着公仲明给出了第二条支持讲和主张的理由:
楚、韩两国并非兄弟盟国,也没事先约好要共同抗秦。
然而楚国突然提出联合,是因为担心韩、秦联合攻打他,他才这样放出的消息,所以楚国说的支援一定是阴谋。
第二条原因,公仲明洞察出了楚国的真实意图:
只要破坏秦、韩联合,就能保障楚国
(声称)支援韩会使秦、韩无法联合
------------
如此,楚国的安危就有了保障
楚国所谓的支援只是临时的应对策略,绝不是想着与韩国联盟同仇敌忾。
看着还说服不了韩老板,公仲明又给出了第三条理由:
再说大王已经派人通知了秦国,如今听了楚国的说法,又不让使者动身,这就是在欺骗。
这种欺骗强秦的行为必然会给我们带来灾祸啊!
第三条原因,公仲明基于国际邦交的诚信原则,给出了解释:
诚实守信则和平共处
欺骗失信则拳脚相向
答应了秦国联合却又失信
------------
必然遭到秦国报复
但是,此时的韩老板听不进去,只要楚国能支援,我就打,有机会保住城池就不愿意割让。
结果秦国大怒,扩充军队继续与韩国大战,直至韩国大败,也没见到楚国援兵的影子。
回过头来再看这场战争,其实韩军并非衰弱,百姓并非愚昧,但军队被秦俘虏,谋略为楚所耻笑,都是韩老板错误地听信他人,而没采纳自己人的计策所致呀。
转载请注明来源:你放心去抵抗,我会支援你(信不信由你)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