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叫兽】解冻文案III:90%营销人写文案前的第一个错误

table of contents

    【李叫兽】解冻文案III:90%营销人写文案前的第一个错误

    图片

    绑定一个其他人正在关心的内容,逃过大脑信息筛选——到了这里,聪明的人就反应过来了:这尼玛不就是很多人说的“借势营销”吗?

    是的,很多借势营销之所以容易引起关注,就是因为“大家都在关心的内容”本身就是大脑关注圈内的,其他内容,一旦与它们成功绑定,就容易逃过海马状突起的信息筛选。

    举个例子。

    假设你当时看到无数朋友疯转和哀悼这样一个新闻:

     

    《天津塘沽发生大爆炸》

    就在同样几天,网易新闻同时滚动了这两条新闻:

    《天津塘沽一学霸高中即获得艾菲奖》

    《上海浦东一学霸高中即获得艾菲奖》

    你的大脑首先会关注哪条新闻?

    我想只要你不是上海人,一般是关注第一条。

    为什么呢?因为天津爆炸的新闻,让“天津塘沽”这样一个地点进入了大脑的关注圈,与它相关的信息自然也容易进入关注圈。

    图片

    而“上海浦东”这个地理信息,就没有进入大众的关注圈。

    (4)
    绑定当下任务

    当人们处于某个情景,正在完成某件任务的时候,与该任务无关的信息更容易被海马状突起过滤。

    而如果某个信息和当下任务有关,就容易进入大脑的关注圈。

    这就是为什么前面讲过的这个信息容易逃过过滤:

    图片

    《炸裂!李叫兽这篇文章是假的》在平时你可能不会关注,但是现在因为你在看李叫兽的文章,与你当下的任务有关,它就会通过大脑过滤,进入关注圈。

    (ps.另一个原因是这个信息还具备反差性,下面会讲。)

    人的大脑很容易过滤掉与当下任务无关的信息。

    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看不见的大猩猩”证明了这一点:

    图片

    在实验中,被试者需要看一段打篮球的视频,在看视频前,他们被分配了一个任务:数数白色衣服的人一共传了多少次球。

    实验开始了,被试者聚精会神地数传球次数。结果到了实验结束,心理学家文他们:你们有看到视频中走过并且跳舞的大猩猩吗?

    结果超过一半的人回答没有看到——他们聚焦完成数球的任务,“大猩猩”这么大一个反常信息都没有进入他们大脑。

    实际上,很多情景相关的广告,经常绑定人们在看广告时正在完成的任务。

    比如大学考试临近,学生们忙着复习,这个时候和辛苦复习这个任务有关的信息就容易进入他们大脑,所以饿了么有个海报是这样设计的:

    图片

    而失败的,很难进入大脑的广告,则经常忽略人们看广告情景中要完成的任务:

    图片

    (图:同志吧里面的美女直播广告)

     

    (5)
    绑定情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都有自己支持、反对、愤怒的事物,这类情感信息,往往是处于关注圈内的,容易通过大脑的信息筛选。

     

    如果与任何一种普遍存在的情感、情绪进行绑定,也容易逃过大脑的信息筛选。

    比如:

    某课程价格很便宜,这类促销信息如此之多,可能已经难以进入大脑。

    图片

    但是如果跟已经有的情感进行绑定,表达了对某种事物的支持反对,就容易进入大脑:

    图片

    (图:老罗英语培训绑定“人吐槽通货膨胀”这种情绪)

    再比如李叫兽之前设计南孚的新媒体海报时,也是遇到类似问题:

    电池是微不足道的物体,日常也看不见它,距离人大脑的关注圈,简直得有5公里那么远。(即使同样的广告,手机广告都比电池广告容易进入大脑)

    图片

    好吧,只能一步步推进,既然电池距离关注圈5公里,那么电池相关的电器可能会距离近一点吧?所以文案要借助电池用的电器。

    图片

    但是这仍然不行啊,电器距离关注圈估计还有一公里——没有人闲着没事刷微博的时候对电器感兴趣。

    最后一公里问题怎么解决?

    其实可以通过电器来绑定某个情感(比如吐槽感情失落)。

    图片

    比如其中一个文案是这样的(ps一共8个版本):

    图片

    总之,用户只关心跟自己有关的信息,他们大脑有一个关注圈,你的产品是关注圈内的吗?是已经被用户认为和自己有关吗?(像苹果那样)

     

    如果没有,又想逃过海马状突起的筛选,请老老实实绑定关注圈内的某个信息。

    图片

    2
    反差-让关注圈内的信息出现变化

    刚刚讲了:

    刚刚讲了:让你的产品信息绑定用户关注圈内的某个内容,这是因为用户真正关心的是自己——自己的兴趣、自己热爱的明星、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情感、自己的任务等。

    但实际上这样仍然不够,你还需要让关注圈内的信息出现反差和变化,大脑往往对一成不变的信息麻木,而对反差、变化的信息比较敏感。

    这就是为什么《惊!李叫兽文章是假的!》容易引起你现在的关注——不光是跟正在做的事情(看文章)有关,还是反差信息。

    也就是说,你的文案要很明显让人感觉到,你在跟什么对比——时间对比?大小对比?其他对手对比?

    比如今日头条的slogan“你关心的,才是头条”,很明显让人知道是在跟什么对比——没有个性化推荐引擎的新闻客户端。

    图片

    而大多数文案,只是在说“绝对正确的话”,缺乏反差对比:

    图片

    对比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之前VS之后、最大VS最小、有VS没有、快VS慢等,而你需要做的,仅仅是把之前的“关注圈”模型变成一个矩阵,加入这些对比。

    比如“切身利益”的减少:

    图片

    某个台湾钢琴学校的文案:“学钢琴的孩子,不会太坏。”

    比如对其他人关心事物的否定:

    图片

    《为什么说,“可以喝的书”其实是忽悠》

    (篇幅所限,别的例子方法不多说了,反正我想你也会了。)

    结 语

    记住,今天讲了最关键的一点:

    大部分人在第一句文案之前,就犯了第一错误——你认为你的用户对你很关心,但其实不是。

    实际上,他们大脑中的海马状突起,帮他们过滤了绝大部分信息(可能包含你的文案),而作为文案人第一笔要解决的,就是:如何逃过这种过滤。

    如何逃呢?

    进化的原因,海马状突起能够放行的信息,一般具备两个特点:1,与我相关(关注圈内);2,反差。

    所以,你要想办法让产品信息绑定用户的关注圈。

    这还不能完,还得是关注圈内的反差信息。

    否则就容易自嗨。

    毕竟,与海马状突起战斗,是每个营销人的光荣使命!


    写在后面:

    李叫兽文案解冻三部曲至此全部更新完毕。请期待下次的李叫兽独家方法!

    导读:

    解冻三部曲第一部:不要让用户关注你的产品,先让他们关注自己

    解冻三部曲第二部:为什么有些文案怪怪的?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