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然可以出兵救援,但绝不是现在

table of contents

    你当然可以出兵救援,但绝不是现在

    01.

    在《战国策》秦国篇里,有故事讲到楚国与齐国绝交后,齐国想联合秦国发兵打楚国,陈轸给楚王献计并去游说秦王按兵不动…

    陈轸见到了秦王。

    秦王对陈轸讲:你本是秦人,咱两是故交,但因为我不才,没有处理好国家大事,因此你离开了我,去侍奉楚王。

    现如今齐、楚两国准备开战,有人认为我援助有利,有人则认为不援助有利。

    你难道不能在为楚国效忠的同时,也为我出出主意吗?

    秦王以非常谦逊的态度,讲了之前未能一同共事原因在自己,并请陈轸为自己出主意。

    这段话中秦王应用了一个隐藏了大前提的演绎推理:

    [隐藏] 放下内心芥蒂,提的建议更可信

    以前的问题在我(秦王),都过去了

    ------------

    解除陈轸芥蒂,他提的建议会更可信

    来看陈轸是怎么接的。

    陈轸说:大王难道没听说过有个吴国人到楚国做官的故事吗?

    这个人很招楚王喜欢,有次他病了,楚王就派人去探望。

    去的人问侍者:他是真生病了,还是思念家乡了?

    侍者回答: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思念家乡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他就要唱吴歌了。

    现在我陈轸就要‘唱吴歌’了。

    陈轸的这个故事及陈述,借助了一个省略了结论的演绎推理:

    若吴人要唱吴歌,则他思念故乡了

    我(陈轸)要唱“吴歌”了

    ------------

    [省略] 我(陈轸)思念故乡秦国了

    我不需要说明,你秦王就能明白,回应放下了芥蒂,愿意为故乡秦国壮大做些谋划。

    02.

    陈轸表明了立场和态度,却没有直接给秦王出主意,而是又讲了一个故事。

    (陈轸问秦王)不知大王有没有听说过管与的故事?

    故事说的是两只老虎因为争吃人肉而打斗了起来,管庄子准备上去杀了它两,可是被管与制止了。

    管与说:老虎是凶狠的动物,人肉是它们最爱的食物,现在两只老虎为此争斗。

    弱的那只必然斗不过强的而被杀死,强的那只也一定会因打斗而受伤。

    你就等着去杀那只受了伤的老虎吧,这样就能一举而杀“两虎”。

    不用浪费杀死另一只老虎的辛苦,却能兼得杀两只虎的名利。

    陈轸在这个故事中,借助管与之口率先锚定了两个条件:老虎凶狠、争夺的东西对它们很重要。于是:

    越是凶狠争斗起来,损伤越大

    越是重要的东西,越争得激烈

    ------------

    既激烈又损伤大,必一死一伤

    所谓“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另一只可能已经死了。

    此时去杀那只受伤的老虎,一定比同时面对两只更容易杀死。

    如此小成本大收益,即: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陈轸再说回秦王要求出主意的话题——

    齐、楚两国现在准备交战,既然开战了,则必然会有一国战败。

    等到楚国败了,大王再去援救,既能获得解齐国之围的利好,又没有攻打楚国的危害。

    这里回应了秦王的困惑:到底要不要救援?

    要救,但不是现在救。等到他们两败俱伤时,以“救援”的名义发兵就可获得更大利好。

    03.

    好了,这就是我陈轸的主意了。

    我表明了我虽为楚臣,但一心向秦,这主意便是以秦国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考虑的。

    末了,陈轸少有的没讲故事,而讲了一段道理——

    是否听从我的计谋,全凭大王自己辨识和决定。

    计谋,是成就大事的根本。

    君主能否辨识好计谋并听信它,是国家存亡的关键。

    若计谋有失误,但君主听信了,如此还能保住国家的情形很少有。

    因此说:计谋要反复权衡才不会失误,听信不失偏颇的计谋才不至于被迷惑。

    陈轸在这里把君主对计谋辨识的重要性做了强调:

    君主听信好计谋,可以利国利民

    君主听信了坏计谋,则误国误民

    或者听信好的,或者听信坏的

    -----------

    或者利国利民,或者误国误民

    关于是否出兵救援的主意,我是出了,至于你是否相信,就看你秦王怎么辨识了。

    于陈轸的目的而言,他希望秦王采纳自己的计谋,按兵不动。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