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雅地进行批评?

table of contents

    如何优雅地进行批评?

    您是否进行过批评?
    看到这个问题,多数人的回答想必是“是”。
    批评一般会出现在哪些场合?
    不外乎父母批评子女、老师批评学生、领导批评员工,等等。
    这些都有个共同点:
    做出批评的人想要纠正对方的一些做法,并希望对方进步;并且,如果不批评的话,自身的利益也会受到影响。
    父母如果不批评子女,也许子女会走上弯路、父母的含辛茹苦将付诸东流;
    老师如果不批评学生,也许学生会放任自流、老师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领导如果不批评员工,也许员工会将错就错、公司效益可能遭受损失。
    换言之,当批评时,做出批评的人与被批评的人,是某种程度上的利益共同体;
    “批评”能够推动事物发展和进步、实现双赢。
    因此,我们是否需要批评?当然需要。
    然而,并不是所有批评都是“有效的批评”;
    有效的批评才具有进步意义,无效的批评也许适得其反。
    如何区分“有效批评”与“无效批评”?
    既然有效批评具有进步意义,那么,不具有进步意义的便是无效批评。

    什么叫进步?根据百度百科:

    “进步指人或者事物向上或向前发展。引申为适合时代要求,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

    因此,“有效批评”是冷静的、符合逻辑的、有证据的、创造性的;

    批评本身是具有实用价值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做出批评的人,可以接受反对意见,并基于理据与之进行辩论。

    相反,“无效批评”是狂热的、盲目的、缺乏实证的、单调的;

    批评本身来源于一种表达欲望,并且趋于同质化;

    做出批评的人,会将异己视为敌人,并无法接受自己不能继续批评下去。

    无效批评的逻辑非常简单,比如,有个人说:“张三是傻子”。

    如果你提醒TA注意言行,下次不要这样说了;TA会说:“我连这点言论自由都没有吗?”

    如果你试图反驳TA,告诉TA张三不是傻子;TA会说:“你和张三是一伙的?”

    唯一能让TA接受的,就是认同并表达赞成。

    因此,这类人想要的,似乎是拉拢同侪、继续发声。

    无效批评一旦向失控的方向发展,极有可能演变为抬杠、攻击甚至谩骂。

    一个社会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批评,那么,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应当允许和接纳有效批评、分辨出无效批评并加以改进。

    人们为什么会批评社会管理者?
    如前文所说,批评可以推动事物发展和进步;社会发展亦是如此。

    生产力的发展可以推动社会进步,而社会的进步程度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之间,需要相互磨合才能更加协调;

    磨合的过程中,便会出现各类社会问题,而这些社会问题,并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动得到解决;

    这时,就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个社会中,会有不同的人承担不同的角色,包括社会管理者和社会活动参与者。

    社会管理者,主要指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等,负责社会的协调运转;

    社会活动参与者,便是作为普通民众的你我。

    社会管理者通过组织和监督各类机构、统筹和协调各类资源、制定和完善各类制度、落实和指导各类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上起着主导作用。

    那么,当现有的社会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或者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新的社会问题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将责任归于社会管理者。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原有问题可能会以新的形态存在,同时还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道路也将更加曲折,决策的复杂程度也将更高。

    每个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希望参与到社会管理活动中,希望贡献于社会的进步中。

    西安疫情封城期间的几个事件也可以说明:

    即使全力以赴,百密终有一疏。

    社会需要进步,进步的道路泥泞曲折且布满荆棘;

    这条道路上,我们相互结伴砥砺前行,却不可避免遭遇阵痛。

    间或阵痛不会动摇初心,但会撬动人们对于许多问题的思考,也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声音。

    这些声音,绝大多数会面向社会管理者,并会表现为或有效或无效的批评。

    如何优雅地进行批评?
    批评可以,头脑要冷静,姿势要优雅;只有优雅地进行批评,才是有效的批评。
    硅谷创业之父Paul Graham在他的文章《How to disagree》中,提出过一个经典的“反驳金字塔”,这对于我们如何进行有效的批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Paul Graham 把表达反驳的层级,自下而上,从最低级到最高级,依次分成7层:
    图片

    同时,他还指出:

    • 第1级到第3级:属于「完全无意义」的对话,不需要为它们浪费任何时间和精力。
    • 第4级到第5级:开始有一定的建设性了,属于「正常的对话」;稍微好一些,值得聆听,但还不够好。
    • 第6级到第7级:这种才是「有效的讨论」,是真的在交换意见,有含金量,值得认真对待。

    前一阵,网上对于西安在疫情防控上的批评声不绝于耳,类似的,我们在面对这些批评声时,也可以分辨出:

    • 第一类:完全无意义的批评;

      通过贴标签、地域黑、发牢骚等手段进行批评;目的是宣泄情绪。

    • 第二类:常规的批评;

      否定某些防控措施,并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否定;目的是挑出错误、表示反对。

    • 第三类:有效的批评;

      指出某些防控措施的欠妥,并指出为什么欠妥;目的是寻求共识、达成共赢。

    可惜的是,我们见到的大部分批评,很少属于第三类;为什么呢?

    因为做出批评的一方,把被批评的一方放到了对立面,并没有从二者的共同利益出发,也就失去了“批评能够推动事物发展”的进步意义,从而沦为“无效的批评”。

    之所以会做出无效批评,原因在于某种认知上的局限性——“想说什么是我的言论自由”。

    然而,每个人都有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同时也需要承担言论影响所造成后果的责任;抛开责任谈权利,是耍流氓;

    并且,当一个人决定放弃独立思考,而不假思索地加入到无效批评的群体中时,就已经失去了自由。

    所以,如何优雅地进行批评呢?
    我们不妨回顾文章开头所说的:
    “做出批评的人与被批评的人,是某种程度上的利益共同体”;
    批评的终极目标,是寻求共识、达成共赢。
    因此,批评从无效到有效的演进过程中,必定会经过“宣泄-对立-共赢”的阶段;
    演进的过程也许很难,但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批评的进步意义。

     

     

     

    转载请注明来源:如何优雅地进行批评?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