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 | 偏执是一种能力

table of contents

    张小龙的微信上线后,有无数的意见蜂拥而来。就像后来他自己说的,每天有上亿人教我怎么做微信。

    怎么能跟战略部的人谈产品呢,他们面对的是评论家,我们面对用户。

    张小龙饭否 2011-7-18 18:30

    战略部带来了“前瞻性”的意见,还能以“这不是用户需求”挡回去。这可能还算是初级的挑战。

    竞争对手出了一个新功能,又有很多人言之凿凿表示需要跟进,怎么办呢?

    在微信的竞争里,我们的竞争对手做了一个涂鸦功能,这个时候我们该不该做?他这个功能其实很多用户都很喜欢,很受欢迎,对吧?

    甚至有人说我们做了,等腾讯来抄袭。这样的地方该不该学?

    所以这些话说起来挺容易的,你说学其神,但是神是什么?就是那个东西,如果做的话就是一样的。

    张小龙演讲全文:如何把产品做简单

    这个功能已经证明是个好功能,做不做呢?或者甚至建议的人会说:做了没有坏处吧?

    一个产品,要加多少功能,才能成为一个垃圾产品啊!

    张小龙饭否 2010-11-27 23:24

    最难的怕是那些“挟用户需求令产品经理”的情况了。

    对于这种用户要什么就给什么,其实是考验产品经理水准的东西,因为我满足需求很容易,但是我怎么找到理由拒绝他,或者说找到什么方式实现它,这个非常难。
    张小龙演讲全文:如何把产品做简单

    张小龙举了一个例子。

    比如说已读和已发送的状态,这个东西就是我们的技术总监(大卫)提出的,他是逻辑性非常强的人,跟我争论说他觉得要有这个东西,一定要有,这是我们区别于QQ或者传统IM的一个不同的地方。

    我认为不应该有,我们在这个点上开始争论,争论了整整3天,什么事情都没干就在争论这个问题。

    张小龙演讲全文:如何把产品做简单

    3 天啥也不干,就争论。想想那是多么巨大的压力。冒着耽误进度,组内同事周报上啥也没法写,被老板问责的风险,和另一个同事争论。

    每天穿梭于座位和会议室中间,都会经过同事们复杂的目光。

    我觉得相比于来自老板的需求,这种来自同事的需求背负的压力更大。因为老板的需求,哪怕妥协了,很快能以“被迫”说服自己。

    而同事的需求,时间长了自己陷入纠结:这样的争论是不是有意义呢?做或者不做真的有这么大差别吗?与其这么拖着,是不是先快速上个方案测试更重要呢?

    而张小龙,可能更少陷入这种关于”重要性”的,或者说偏离主题的质疑。

    如果为了抱着从中获得更多一些洞察或者更多一些知识(而不是为了自尊心而争论),我就不希望别人能够说服我。
    张小龙演讲全文:如何把产品做简单​

    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还差的很多。我连我妈的保健品都拒绝不了。在我妈第 N 次丢我一个她中意的保健品链接,在已经拒绝了无数次她给的各种厂家的品牌并几乎以一致的说辞拒绝让她买之后,我想的是如果这个牌子吃了没太大坏处,就让她吃吧。

    看,就跟那个“这个功能没啥不好就做吧”是不是一样一样的。

    能否坚持,能否“偏执”自己认为重要的事,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你的关注点是否从讨论问题的核心偏移。对于产品功能,核心就是,“是否用户需要,是否带来价值”, 而不是“这个问题争论的意义”或者“这个功能有啥坏处”等等。

    听上去很简单,其实很难,尤其在压力的场景下。

    当然,这种偏执区别于一意孤行的“坚持”,背后必须有充分的理由。

    03

    于寻常中质疑

    张小龙早期的饭否中经常能看到“好奇心”。

    好奇心和发现是值得珍惜的品德。

    张小龙饭否 2011-11-3 01:19

    好奇心怎么培养?从他早期演讲中能找到一些答案。

    (iPhone )为什么是白色的?
    张小龙演讲全文:如何把产品做简单

    What? 白色不是很正常吗?

    张: 为什么苹果的手机只有一个按钮?

    台下:......乔布斯是想说我的产品是我来引导用户使用,所以只有一个按钮的时候,你必须照我的操作……

    张: 那两个按钮为什么就不能引导了?

    台下:多一个就多一个选择了。

    张:就不给他选择?

    台下:对,因为你要照我的思路来操作。……

    张:那能不能不用按钮?

    张小龙演讲全文:如何把产品做简单

    你看,张小龙就会在看似平常的事情上发问。并且不是一个问题就终止,而是不断举证质疑刚刚得到的结论。

    就像几千年前的苏格拉底。层层不断地提问,把自己当成一无所知。

    “我所知道的,便是自己一无所知。”

    虽然好奇心可能是天生的,但有些领域待久了,很多东西便习以为常。而对这些东西发问,可以”锻炼”我们的好奇,也对一些事物有更深的洞见。

    于寻常中层层发问,在压力下不偏离问题的本质,比”普通”更高要求一点点,这可能就是”偏执”的能力。

    或许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也许,就多了一分机会。

    像 9 年前微信开始的时候那样。

    参考资料:
    [1] 亿智蘑菇.【专访】腾讯马化腾:微信原来是这样诞生的亿智蘑菇.

    http://www.yzmg.com/fangtan/159032.html, 2016-10-25.
    [2] 万鸣宇.腾讯组织架构的新调整与这背后的三次转身.

    https://www.geekpark.net/news/233519, 2018-10-1.
    [3] 凤凰网.独裁张小龙的微信帝国:“性与暴力”是独家利器.

    http://tech.ifeng.com/mi/detail_2013_09/16/29644251_1.shtml, 2013-9-16.
    [4] 喜马拉雅FM.蓝色星球背后的张小龙:一个孤独的创造者.

    http://m.ximalaya.com/news/2000009.html, 2018-4-18.
    [5] 天极网.富二代PK草根明星!微信、米聊深度对比报告.

    http://soft.yesky.com/mobile/176/30179176_3.shtml,2011-6-29.
    [6] 吴晓波.腾讯传.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7] 网易科技.央视对话栏目:对话马化腾李连杰.

    http://tech.163.com/13/0508/09/8UBGD4B000094NKV.html,2013-5-8
    [8] 张小龙.张小龙演讲全文:如何把产品做简单.

    https://www.tmtpost.com/497929.html,2012-07-31
    [9] 张小龙饭否.

    https://www.docin.com/p-1547970169.html

    题图和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来源:张小龙 | 偏执是一种能力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