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用数据当依据,能信吗?

table of contents

    批判性思维-用数据当依据,能信吗?

    01.

    我们先看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

    说张三和李四两人一起做了智力测评,得出的结果是:张三90分,李四110分。

    由110>90,就得出了:李四比张三聪明得多。

    这样说是否合乎逻辑,这个结论能否成立?

    不能成立!

    因为心理学界通常把智商的平均值设为100分,而普通人的智商大多在100±20分之间。什么意思?

    就是说得分在80~120分这个区间内的人,都是普通人,彼此并不会有多大的聪明程度的差异。

    这就意味着:张三的90分和李四的110分,虽然差了20分,但这并不表明谁比谁聪明,更谈不上“聪明得多”。

    案例中之所以得出“110分比得90分聪明得多”的结论,是因为说话的人忽略了统计数据的误差,这犯了精确度谬误

    但是,如果测得的分数为:张三70分,李四130分。

    在这种情形下,再得出“李四比张三聪明得多”的结论或许能成立。

    毕竟,100±20分的一端为<80分的,属于智力低常;另一端是>120分,属于智力超常,这样的明显区别才能显现出差异。

    02.

    有些时候,人们会为了强调一个观点而刻意捏造数据、或者只用部分数据作为依据进行论证,这也是错误的,犯了虚假论据谬误。

    举个例子:

    在美国,警察暴力执法一直是个问题,而媒体对此也很给力,恨不得煽起种族对立的情绪。

    就某年警察执法时当场射杀的数据统计结果——

    《纽约时报》讲:黑人只占美国总人口的12%,但在被射杀的人群中却占了30%。

    《华盛顿邮报》讲:黑人只占美国总人口的12%,但在被射杀的手无寸铁的人群中却占到了40%。

    最后得出结论:美国警察执法时,对黑人更容易实施暴力。

    乍一看,种族歧视非常明显。黑人被警察射杀的几率着实很高。

    但事实是媒体刻意地隐藏了一些数据,没有告诉读者。比如:

    美国有三亿多人,而那年被警察当场射杀的人约1000人。这两个数据差距太大,没必然联系,无法作比。

    再比如:

    被当场射杀的人中,大多数(>50%)是白人,而黑人占了30%左右,这30%的人里面有七成当时还持有致命武器。

    如果我们忽略了上面的这些数据,仅是片面的截取有利于自己观点成立的数据进行论证,就犯了伪造数据谬误

    03.

    再介绍一种数据谬误,叫做:数字陷阱。

    它指的是由于数据诱人而将原有的目标给扭曲了的错误论证。最常见的是返券销售。

    张三看中了一双鞋,耐克的,标价600元。

    第一家店搞活动“八折”;第二家店有同款,也做活动,售价对半返券,相当于五折。

    于是,张三在第二家店买了,花了600元,得到了300元的购物券。

    有了这300元购物券,又激起了他的消费欲,于是他决定找合适的东西给用掉。

    经过计算,他决定再花600元给妻子买一双,同时再得到300元购物券;然后用前、后两次购物券,加起来600元刚好能为儿子也买一双。

    这样就花了1200元买了三双总价1800元的鞋,相当于6.7折。

    结果一到家,妻子不喜欢鞋的颜色,儿子不喜欢鞋的款式。返券购物又不能退,整得挺尴尬。

    当然了,如果张三给妻子和儿子买回去的鞋子,他们正好都喜欢,也是挺不错的。

    我们之所以这样举例,目的是为了看看什么是“数字陷阱”。

    原本,张三的目的很明确——“买那双600块的鞋”,如果围绕这个目标,以8折买到,花480元就行;

    但是,因为5折购物券的诱惑,愣是让他花了1200元,多花了720元。

    最开始,张三是为了“买鞋而花钱”;拿到购物券后,变成了“为花钱而买鞋”,这就掉进了数字陷阱。

    以上,我们简单的聊了精确度谬误、伪造数据谬误、数字陷阱的谬误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