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动手,人家可能早就下好了套
01.
人有失手,马有失蹄。
即便是善于谋略的张仪,也有失算的时候,也会把自己陷入危险之中。
张仪为了推行“连横”政策,借助秦国势力,飞扬跋扈,没少欺压其他诸侯。
齐、楚两国对他更是恨之入骨,但畏惧他身后的秦国,却又无可奈何。
眼下看着张仪辞去了秦相之位,脱离了秦国,去了魏国当相国,齐王和楚王觉得这是个报仇的好机会。
于是,打算联合起来攻打魏国,逼迫魏国交出张仪,好收拾他。
齐、楚两国的想法很有意思,他们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调整着自己的“复仇”计划。
参考的条件主要是看张仪在哪任职,任职的公司实力与我相比如何:
如果张仪为秦相,打不过秦,则忍气吞声
如果张仪为魏相,打得过魏,则联合讨伐
先前张仪为秦相,现在他为魏相
------------
先前忍气吞声,现在要联合讨伐
现在,如果齐、楚两国联合讨伐魏国,魏国迫于压力,就可能交出张仪,以化解危机。
这就使得一向机警的张仪,处境非常危险。
02.
很多时候,人们都是:当局之谜、旁观者清。
先前一直处在强大的秦国庇护下的张仪,似乎并未觉察到有什么危险。
直到作为幕僚的雍沮,给他分析了其中的利害关系,他才开始重视。雍沮分析到——
魏国之所以让您做相国,是因为他们认为您做了相国,国家就能得以安宁,百姓就不会遭受战祸;
可是,现在您做了相国,魏国却要因为您而面临齐、楚联军的攻打,使百姓遭受战祸。
这就表明了魏国请您做相国的决定是错误的,这样您要么会被罢免并驱逐,要么会被押送给齐、楚。
根据雍沮的分析,魏国选用相国的标准很明确:能否使魏国得以安宁?
如果胜任相国之位,则会使魏国安宁
任用张仪使齐楚攻魏,未得安宁
------------
则,张仪不胜任魏国相国之位
条件推理中,否定后件则否定前件形式,推理有效。
张仪不适合做魏相,那么他的处境会怎样呢?
要么被罢免,驱逐出魏境
要么被押送,缓解齐楚之怒
或者罢免,或者押送
------------
总之,张仪的处境都很危险。
经过这样的梳理,张仪开始担忧了,询问雍沮有什么好的对策。
雍沮也仗义,愿意为了张仪,去找齐王和楚王,劝他们放弃进攻魏国。
03.
雍沮见到了齐、楚两王,礼节过后,开口便问:
两位大王,可曾听说“张仪和秦惠王订立密约”的事?
齐王和楚王不知可否,没回音。雍沮就把这个“密约”的内容复述了一下——
当时张仪与秦惠王约定:
大王让我去魏国当相国,齐王和楚王因为恨我,准会联合起来攻打魏国,到时候他们之间必有一战。
如果魏国胜了,齐、楚联军就会遭受损失,我继续当魏相,您可派兵收拾他们;
如果魏国败了,魏国必然投靠秦国来自我保全,到时它必然会割地来讨好大王。
之后,如果齐、楚再攻打魏国,他们的军队已经疲惫,大王您再以支援魏国的名义出手,就可以把他们一起收拾了。
按照雍沮在这里的说法,张仪入魏国当相国,以及齐楚攻魏,都在他们的计划之内。
一旦按着这个剧本走,齐、楚必然会掉进张仪和秦王设下的圈套:齐楚联军与魏国交战。
只要交战,齐、楚、魏都没有利好,受益者都是秦国:
要么魏胜,齐楚遭受损失,秦追击齐楚
要么魏败,魏投靠秦保全,秦得魏土地
魏胜,或者魏败
------------
秦国得齐楚土地,或魏国土地
总之,齐楚与魏一旦开战,赢家就一个——秦国。
雍沮继续说到——
现在你们因为张仪当了魏相而去进攻魏国,正好掉进了张仪和秦王设下的圈套里。
这样非但不能使张仪陷于因境,让你们报仇雪恨,反而做了他们的棋子。
齐王和楚王听雍沮这么一分析,觉得说的有道理,于是停止了攻魏。
转载请注明来源:千万别动手,人家可能早就下好了套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