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口声声家国天下,却也逃不了一己私利
01.
自从秦王采纳了范睢(sui)“远交近攻”的“连横”方略,天下之人便躁动了。
其他诸侯国想着如何对抗以求自保,游走各国的谋士们则嗅到了施展才华的气息。
于是,他们应邀聚集在了赵国都城邯郸,商讨六国“合纵”之策,准备联合起来攻打秦国。
秦王得知消息,感到担忧,要是一个一个来也就罢了,这一下子上来六个,怎吃得消?
此时的范睢已被封为应侯,做秦国相国,他见秦王担忧,于是进言——
大王您不必为此事担忧,就让我来破除他们的“合纵”盟约吧!
秦国待天下谋士不薄,也没伤害或者威胁过他们;
他们如今之所以聚在一起商讨对付秦国,只是想借此为自己获得些富贵罢了。
范睢为何做出这样的判断?
他基于趋利避害的人性,先做了一个演绎推理,再加一个选言推理:
人是趋利避害的
天下谋士是人
------------
则,天下谋士是趋利避害的
演绎推理有效,前提为真,则结论可信。
谋士之所以商讨攻打秦国
要么趋利,要么避害
(秦)对谋士们不造成祸害
------------
则,谋士们如此这般为的是利
选言推理,否定一个选言支,则肯定另一个,结论为真。
02.
好,就依你所说——这些谋士是为了利益聚在一起的,那我们该如何应对?
范睢不紧不慢地讲起了故事——
请大王看您养的狗,它们卧着的卧着,站着的站着,走着的走着,停下来的停着,没有任何争斗,相安无事。
一旦您投一块骨头过去,它们便会立马冲上去,互相撕咬争夺。
什么原因呢?
因为它们都有争夺之意。
范睢借用狗的事例,讲到谋士们之所以能相安无事的商讨伐秦,前提是他们之间没有利益牵扯。
进而转化出了一个条件推理:
如果有利益牵扯,则彼此会争斗
谋士们之间有利益牵扯(争夺)
------------
则,他们之间会产生争斗
若那些谋士内部都斗了起来,就谈不上合力商讨攻打秦国了。
如此,六国“合纵”将胎死腹中,秦王担忧可解。
03.
秦王听着点头,那就这样办!具体事宜有劳应侯安排了。
于是范睢就派唐雎用车载着乐队乐器,带着五千两黄金,住到了赵国的武安城,并且大摆宴席。
同时,让唐雎对外宣称:邯郸的人可以来领取这里的黄金,谁会拒绝呢?
这是要干什么呢?范睢在这里放出了一个利好。
用了一个有且仅有的充要条件推理:
当且仅当你从邯郸来,你就能获得黄金
(在邯郸的谋士)想要获得黄金
------------
则,需要离开邯郸到武安
充要条件推理,肯定后件则肯定前件,结论为真。
这样一番操作,除了活跃的少数谋士没有离开,其他大多数离开了邯郸去武安城拿黄金了。
拿人家的手短,于是大部分谋士不自觉地就和秦人处得像兄弟一般亲近了。
试问谁会联合外人来攻打自家“兄弟”呢?
04.
只要谋士们纷纷离开邯郸,没了合谋之人,六国“合纵”便濒临破产。
既然如此,就再加把劲儿,让它彻底破产得了。
于是应侯范睢又告诉唐睢——
你为秦国立下了大功,无论你把黄金送给了谁,只要把它们送完了就是立大功。
现在,再给你带五千两黄金,你继续去武安城把它散了。
范睢在这里依旧紧抓趋利避害的天性,做了一个条件假设:
只要利给得足,就能使人动摇
(秦国)再出五千两给谋士们
------------
则,谋士们就能被动摇
结果怎样?
唐雎带去的黄金,还没等分完三千两,又起效了。
只见那些一同商讨“合纵”策略的谋士们,开始了互掐,像极了秦王养的那些争骨头的狗儿们。
他们都已经这副模样了,哪还有心思商讨家国大计呢?
转载请注明来源:口口声声家国天下,却也逃不了一己私利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