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达到目的耍点手段,算不算欺骗?
01.
兵者,国之大事。
每一个国君对此都慎之又慎,不敢轻易发动战争。
同样的,对于战争的核心——军队,他们更是紧紧地抓在自己的手里,魏老板和齐老板就是这样的两个人。
可是,魏老板有个核心高管叫公孙衍,齐老板有个心腹叫田盼,他俩却不老实,总想整点事。
他们合计着,想从两个老板手里把兵给借过来,去和赵国干一架,给魏、齐捞些好处,也为自己谋功绩、得封赏。
他们知道要直接把兵全都借过来,肯定不可能,于是公孙衍说到——
请两国各出五万人马,用不了五个月我就能灭了赵国。
给两位老板暗示着:只要投入很小的成本,就能获得巨大的利益。
田盼在一旁听着,皱起了眉头。下来就问——
轻易用兵的国家,容易遭遇危难;轻易使用计谋的人,容易陷入危险。
今天您说的攻破赵国也太容易了,恐怕会有后患。
田盼通过一个演绎推理,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如果轻易用兵,容易使国家遭遇危难
想以十万人五个月灭赵,用兵太鲁莽
------------
这样容易给魏、齐两国带来危难
对两位老板而言,要权衡利弊,弄明白投入产出比,听公孙衍说的,有利可图;
对两个高管而言,要充分考虑,得让计划落地可行,照公孙衍说的,施行起来很有问题。
这把合谋的田盼给整不会了。
02.
对于之前做过秦国二把手,现在又是魏国核心高管的公孙衍来说,他这样讲并没有什么问题,而且,这样讲是最稳妥的。
田盼更疑惑了。公孙衍解释到——
两位老板本来就对兵事很谨慎,不怎么想把军队派出去。
如果按照您考虑的那样——把可能的危险说出来,就会吓到他们,使他们更加不愿出兵,这样我们就无法攻打赵国,我俩的谋划也就落空了。
可以看出公孙衍不是不知道“轻易用兵”的危害,而是自有他的权衡:
君王用兵看重的是利弊得失
如果易取胜有大收益,则愿意出兵
如果会遭危难有损失,则不愿出兵
(他们希望老板)愿意出兵
------------
告知出兵易取胜且有大收益
隐瞒出兵可能遭危难有损失
公孙衍的这个逻辑没错,田盼也赞成;但困扰田盼的是——
你公孙衍为何说假话?为何只说一半话。
按照当前的要求,获胜取得大收益,不切实际;而遭难有损失,可能性更大——却被你隐瞒了。
公孙衍的回复也简单——
只有这样才能打消两位老板的顾虑,才肯出兵。
一国出五万,两国有十万,有了这十万人就可以先向赵国打过去了。
03.
田盼越听越着急,不是…,这…,这要真打起来,十万人五个月灭赵国,也不可能呀。
好歹赵国也是七雄之一,财大气粗,我们这点兵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灭了他,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呀。
不但如此,这十万人还可能被赵国吞掉。如果赵国一怒之下反杀过来,也够魏、齐两国受的。
公孙衍看出了田盼的担忧,微微一笑,告知了他的谋划——
您先别着急,您想一下:
如果等我们这十万人与赵国交战,士兵厮杀在一起。
两位老板看到我们的处境——敌强我弱,十万人马被赵军包围,他们能不管不顾吗?
到时候他们自然会把全部家当押上来,将军队全部增派过来给我们用。
原来两位老板都被公孙衍给算计了。
一旦两位老板认可了“小成本,大收益”,各自出了五万人,那么他们也就掉进了公孙衍设的“两难”陷阱中:
如果不增兵,十万人将损失
如果增派兵,灭赵获取巨利
不增兵,或增派兵
------------
损失十万人,或灭赵获利
怎么选呢?谁愿意遭受损失呢?既能避免损失又能获得巨大收益的情形谁不爱呢?
看似有两个选项可选,实则只有一个:增派兵力。
田盼听后,觉得这棋走得高,是耍了点手段,但结果是大家想要的。于是,帮着公孙衍一起劝说老板,并且得到了十万人的军队。
没承想,军队还未出境,两位老板就开始担心他们可能陷入困境,于是调集全部的军队跟随其后。
最终,他们兵合一处,攻破了赵国。
转载请注明来源:为了达到目的耍点手段,算不算欺骗?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