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修辞性类比对判断的影响

table of contents

    批判性思维-修辞性类比对判断的影响

    01. 

    我们看几句话——

    小米的眼睛有点肿像吉娃娃

    华子是一门大炮一点就着

    大张把车开得像蜗牛似的

    小美笑起来就像花儿开了

    以上这些都是应用了类比的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解释,可以让人们更形象的了解。

    如果朋友对橄榄球所知甚少,我们或许会拿它与篮球比较着向朋友说明。

    然而,有些类比则是通过两个事件之间的相似性比较,从而使某事显得优于或劣于它本身,即修辞类比。比如:

    阿强讲:玩比特币就像庞氏骗局

    这时,阿强就是在做修辞类比。他这样说的目的不在于说明,而在于说服。

    因为“庞氏骗局”具有较强的负面内涵,说一个东西是“庞氏骗局”就是给它涂上一层阴影。

    但是我们得牢记:

    修辞类比可以绘声绘色地描述某一观点,但它并不能成为让人接受该观点的理由。

    02.

    类比的使用可以让人们借助大家都熟悉的事物,更简单、形象地理解新的或陌生的事物。比如:

    你中彩票的概率小于你被雷劈的概率。

    我们知道“被雷劈”是非常小概率的事件,经过这样的类比,便可以明白“中彩票”的概率有多低。

    但是,修辞类比的使用也往往会“带节奏”,潜移默化地影响听众对事物的理性判断。比如:

    玩比特币就像庞氏骗局

    人们听到了会不自然地对“比特币”产生排斥情绪,倾向于做出负面判断。

    再比如:

    小美笑起来就像花儿开了

    是不是听着就对“小美的笑”甚至对“小美”这个人产生了好感,倾向于做出正面判断。

    只要在做判断时带有倾向性,就必然会影响到对该事物的客观认识。

    还有修饰类比中的模糊比较也会误导人们做判断。尤其在广告中,比如:

    “提升了25%”、“全新改良配方”、“至今最安静的”…

    到底在什么基础上提升的?怎样改良的?“新”在什么地方?“最安静”的评比数据能提供吗?

    除非比较项是明确的、比较方式是清楚的,这些表达才有意义。

    03.

    在对修辞类比展开思考时,提出下面四个问题或许是明智的:

    a.是否遗漏了重要信息?

    初听起来,“失业率下降”是好消息。

    但随后发现下降的原因在于“相当比例的劳动力人口已经躺平啃老了”,人们的看法就会改变。

    b.用的是同一标准/定义吗?

    1993年米国AIDS患者较前骤增。

    是出现了新型HIV病毒吗?

    不是,是米国政府扩展了对该病的定义,几万原本没被界定为AIDS的人,一夜之间就被列入了名单。

    c.类比的项是可比的吗?

    在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方面男性多于女性。

    这个类比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因为总体上说,男性司机的行驶里程远远多于女性司机。

    d.是否用了平均数表达?

    不要因为一条河的平均水深是1米就决定趟过这条河。

    错误理解的平均数有可能导致你溺入水中。

    以上就是我们对修辞性类比的简单介绍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