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偷鸡摸狗,不妨碍现在建功立业
01.
上篇讲了赵王不任用司空马而亡赵的故事,这篇提到的秦王——他重用姚贾避免了秦国被围殴的命运。
但这篇故事中秦王只是配角,主角是秦国上卿姚贾。
随着秦国日益强大,使得其他诸侯国惴惴不安。
于是,燕、赵、吴、楚四国就决定联合起来,先发制人,磋一下秦国的气势。
秦王嬴政召集众人商讨对策,众人面面相觑。
这时姚贾说:我愿替大王出使这四国,必将瓦解他们的阴谋。
秦王觉得可以试试,就给了他战车百辆、黄金千斤,并让他穿秦王的衣冠,佩秦王的宝剑。
随后,姚贾辞别,游说四国,瓦解了它们联合攻秦的阴谋,并与之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以此来报效秦国。
取得如此成绩,秦王大为高兴,封给姚贾千户城邑,赐为上卿。
陈述简短,逻辑清晰,是个人都觉得没毛病。
我有问题,你出对策,我提供资源,你负责实施。
只有干出功绩,才能获得赏赐
姚贾为秦国解围立了大功
----------
(姚贾)能获得大奖赏
什么大奖赏?封土地、赐爵位。
02.
姚贾获得奖赏本是天经地义,奈何韩非心眼小爱嫉妒,他知道这事后,就去找秦王“告状”了。
他给秦王讲——
姚贾带珍宝,出使荆、吴、燕、代等地耗时三年,这四国未必诚心与秦结盟,但秦国国库的珍宝却已被他掏空散尽了。
这实际上是姚贾借大王的权势和秦国的珍宝,在外私自结交各国诸侯。
啥意思呢?韩非的说辞是在反驳作为小前提的事实:姚贾为秦国解围立了大功。
韩非认为:姚贾没为秦国解围立功,而且他花了秦国的钱,结交的却是他自己的朋友。
只有干出功绩,才能获得赏赐
姚贾没为秦国解围立功
----------
(姚贾)不能获得奖赏
这样,结合上面“能获得奖赏”vs“不能获得奖赏”就成了一对矛盾。
只要后者为真,那么先前姚贾得到的奖赏,就会被剥夺,还落一个欺君之罪。
韩非觉得仅凭这套说词力度不够,于是继续加码——
再说姚贾不过是魏国守门人的儿子,曾在大梁做过盗,在赵国做大臣而后被赶了出来…
如果您让这样的人与秦国大臣们一起参与商讨国家大事,不见得是明智的!
加码的这部分是诉诸人身的谬误——试图通过论证“这个人本身不行”,而推导出“他的观点和行为也不行”。
逻辑形式错误,讲出的话必然听着别扭,没说服力。
03.
面对这一谬误,秦王竟然听进去了,觉得韩非讲得有道理,同时怀疑起了姚贾。
于是秦王便召来姚贾,当面对质——
秦王:听说你用秦国的珍宝在外结交各国诸侯,有这事吗?
姚贾:有。
秦王:既然如此,那你还有什么脸面来见我?
姚贾不紧不慢地讲:
过去曾参孝顺父母,人人都希望有这样的儿子;
伍子胥对国忠诚,诸侯都希望用他这样的臣子;
贞女的女红做得巧,男人都希望娶她做妻子。
如今我效忠于大王,但大王并不知道,若我不把珍宝送给那四个国家,给足它们利好,又怎么能让它们归服呢?
反之,如果我对大王不忠,那四个国君又凭什么信任我呢?
姚贾的对答,第一步先接受秦王的说法,因为只有这样,对方的抵触情绪才会减弱。
接着他才给解释,应用的是一个类比论证,及一个演绎推理:
曾参孝顺,父母都想养
伍子胥忠诚,诸侯都想要
贞女手巧,男人都想娶
------------
足够优秀,才会被认可
(姚贾)足够忠诚秦王
------------
(姚贾)才会被其他诸侯认可
之所以那四国诸侯愿意和我(姚贾)相交,一定源于我对秦王的忠诚,这是精神层面的。
另外的物质层面给利好,就用那批珍宝逐一送了出去。
04.
秦王听着意犹未尽,就着姚贾被攻击的出身“硬伤”继续聊——
秦王:我听说你是看门人的儿子、大梁的盗贼、赵国的逐臣?
姚贾应答到:
姜太公,被老婆赶出门,在朝歌卖肉卖不动,卖力气也没人雇,最后文王任他做辅佐大臣,建立了王业。
管仲,齐国一城镇的小贩,在南阳时非常贫穷,也犯过事,齐桓公任他辅佐自己,建立了霸业。
百里奚,虞国的一个奴隶,五张羊皮就被买走了,秦穆公任用他做丞相,使西戎向秦国朝贡。
晋文公任用中山国的盗贼,最终在城濮之战中取得了胜利。
你揭短,我照单全收,但一个人是否能为国家所用,不应该只看他的过往。
过往有污点,现在为国家立下功劳的大有人在,关键看君主怎么任用。
姜太公卖过肉,文王用他,建立王业
管仲做过囚犯,齐桓公用他,建立霸业
百里奚是奴隶,秦穆公用他,使西戎朝贡
中山盗贼,被晋文公任用,胜了城濮之战
------------
过往虽有污点,但君主用得好就能成事
姚贾摆事实、举例子告诉秦王,一些人即便出身卑贱、名声不好,但若君主任用的好,就能为国家立下功劳。
05.
接着任用人才的话题,姚贾继续给秦王输出——
明君不会计较臣子的过往,不会听信他人的非议,而只考察臣子是否对自己有用。
所以能安邦定国的明君,即使有人在他面前诽谤进谗也不会听信。
姚贾给秦王说的这段话,暗含着一个条件推理:
如果是明君,就不会听信谗言
(秦王自诩)是明君
------------
不会听信(对姚贾的)谗言
这样就提醒秦王该自己反思反思一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明君了。
明君不听信谗言,那该怎么评判臣子呢?姚贾的观点是:论功行赏,而非名声。
有的大臣即使有清高的名声,若他们没有建立丝毫的功劳,也不赏赐他们。
这样所有做大臣的都不敢再用虚名来对大王提什么要求了。
秦王听后连连点头称好,。
于是,继续让姚贾出使各国,反手杀了进谗言的韩非。
转载请注明来源:之前偷鸡摸狗,不妨碍现在建功立业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