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读完李叫兽方法2016

table of contents

    一篇文章,读完李叫兽方法2016

    2016年即将结束,大约一个月前,我突然收到了一箱快递。

    拆开来看,原来是一个创业者做的“互联网手工辣条”项目,给我寄来了一箱产品—— 这个创始人去年看到我当时随意写的一个文章《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卖辣条》,竟然立马看到了机会辞职创业,真的参考文章中的方法去做了一个辣条品牌。

    这个简单的故事,再次提醒我:虽然经常有人说社会太浮躁,但仍然有很多想要不断学习、研究并革新自我知识的人,原来偶尔分享下我的分析可以产生很多价值。

    这一年,我相信你跟我一样,看了太多的观点,关注了不少热门话题分析:从直播大战到共享单车崛起,从消费升级到网红经济,从内容电商到场景时代,总之,发生了太多现象。

    在这纷繁的现象中,我也分析了一个又一个营销人关注的重要问题。而这篇文章,我就用七个关键词做为总结,让你两小时内,系统化读完一年“李叫兽”。

    关键词1  “市场”

    图片

    不论出现多少新的潮流词汇,但对营销人来说,“市场”这个词永远值得重新思考。所以关于这个关键词,我写了“重新定义市场系列”。

    就拿最简单的“市场聚焦”来说,很多一直在做市场的人,都没有真正理解这个原则。

    比如之前遇到一个O2O公司(主营上门修电脑修手机等),在初期推广的时候,几乎具备了成功营销的全部条件:整体服务满意度高,价格低廉(比如上门清灰只有49元),文案也OK,团队执行力强,甚至,也进行了市场聚焦——定点聚焦到几个高端小区进行推广,先把渗透率做起来。

    但却效果甚微。为什么呢?

    因为它没有真正符合“市场聚焦”的原则(即使它表面上聚焦了几个小区做推广)——它可能进入了几百个市场,但没有进入任何一个有效的市场。

    一般来说,一个有效的市场(Market)至少要满足这4个条件:

    1. 拥有一群实际存在的顾客;
    2. 这些顾客普遍都有某些需求;
    3. 有一系列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其需求;
    4. 在决定购买时,市场中的消费者相互参考。

     

    大多数人对前三条都有直观的理解。但遗憾的是,最后一条才是大部分新产品企业成功推向市场的关键——市场中的消费者相互参考。

    在上面的例子中,该O2O公司上门修电脑的服务看似聚焦在了几个北京市高端白领小区,但是因为小区内的住户几乎不会在“怎么修电脑”的问题上,跟隔壁邻居交换意见(互相都不认识),也就缺乏“意见参考效应”,从而没有真正聚焦:

    这就意味着,一个小区有2000个家庭,你可能进入了2000个市场,而不是1个市场。

    “市场聚焦”只不过是最基础的一个市场原则,每个人都挂在口中,但实际上却没有真正执行。如果你想了解“市场工作”方面的基础原则,可以参考“重新定义市场”系列的4篇文章:

     

    关键词2  “消费升级”

    图片

    最近几年人人都在喊的“消费升级”到底是什么?

     

    一个流行的答案是:消费者正在买越来越贵的东西。

     

    这里暗含的意思是:如果我们生产更加高端,更加大气,更加独特,更加满足消费者形象需求的商品,就能成为“风口上的猪”,抢占市场。

    但实际上这是十几年前那次消费升级的机会(奢侈消费增加),本质上是为了满足人迅速暴富后划分阶级的需要。

    而这次消费升级真正的机会却不是大部分想的“奢侈品的面子消费”,而是高档品带来的“奖赏自己的需要”,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整个营销策略的不同。

    如何你想了解消费升级的机会,可以看“消费升级”系列的文章:

    除此之外,如果还对这次消费升级的主力军之一—年轻新中产阶级感兴趣,还可以看这篇文章:

    关键词3  “网红”

    图片

    2016年网红经济强势崛起,很多网红爆发的商业价值让人惊讶——有的网红一个人年利润都快赶上一个正常的A股上市公司了。

    在这个背景下,很多早就习惯了流量思维的人,仍然把网红的价值定义为“有很多流量”,这可能会让人错误利用网红的价值。

    而实际上,网红真正的价值并不是流量(否则这不能解释为什么500W粉丝的网红卖货经常秒杀数千万的投放),而是多种消费者认知价值(比如心理唤起)。

    如果你想了解网红通过改变消费者认知而带来的价值,可以看这篇文章:

    除此之外,关于网红,你还可以了解这些:

    关键词4  “新媒体”

    图片

    说到“网红”,就不得不提“新媒体”。但因为去年就讲过大量的新媒体执行层面的方法(比如写作),所以2016年对新媒体话题,我提出的是:媒体产品化,产品媒体化——把媒体当作产品去运营,同时让产品本身具备媒体属性。

    详细了解的话,可以看年初的这篇文章:

    关键词5  “戳中用户”

    图片

    就像每个踢足球的人都想学一学射门,每个做营销的人也都想学一学“戳中用户”这门技术。

    关于“戳中用户”,很多人觉得每次都是新创意,但在我看来,却经常都是律师不爽的重复套路。

    比如“逃离北上广”这个热点,跟当年的“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甚至各种“辞职去丽江开旅馆”之类的本质诉求非常类似——都是戳中了一直存在于我们内心、定期就会爆发的某个痛点。

    我称之为“月经式痛点”,如果想了解,可以看这篇文章:

    除此之外,关于文中提到的唤起共鸣,你还可以看这个:

    关键词6  “消费者行为”

    图片

    都说消费者越来越难被教育了,他们不光天生对一些广告很厌恶,还对一些产品也不感冒。

    如果你的广告被用户厌恶拒绝,可以看看这个(比如让广告符合用户的场景任务):

    如果你的产品本身也因为某些认知问题(比如缺乏信任),让用户很难接受,可以看看这个:

    关键词7  “思维方式”

    图片

    在我发的所有“李叫兽方法”中,读者的感觉最两极分化的就是这类方法“思维方式”——一部分人觉得这些是更加本质层面的分析,另一部分人则觉得太虚,甚至说“别啰嗦,你就直接告诉我怎么做”。

    但不论怎样,这部分内容是我自己实践中发现最重要的——甚至其他的一切方法,本质上都来自于这些基础的思维方式。

    这些是我在2016年中,最受影响的思维方式:

    (1)用户视角:大部分人无法站在用户角度思考,因为它本身违反我们的直觉

    (2)“看不见的手”:当一个绩效卓越的团队试图去改造一个糟糕得出名的行业,最终屹立不倒的往往是这个行业的糟糕名声——因为我们经常忘记识别市场上“看不见的手”。

    (3)价值创造型战略:我们感觉营销变难了,是因为已经很难通过单纯的价值攫取了创造机会了,单纯的流量思维、渠道思维会逐渐被替代。

    (4)复利思维:你有10个亿,别人1000万,那你的优势是别人的100倍吗?在周转速度很慢的时代里当然是,但现在已经到了迅速变化的复利时代,过去资源带来的优势正在迅速衰减。

    《为什么得势的变成了小品牌》

    (5)传统思维:我们经常说的“传统思维”,实际上往往是想通过“控制某种资源”来获得成功,但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却是——通过放弃控制,来收获控制。

    当然,“思维方式”类的文章之所以被很多人不屑,除了它们本身的确太需要反思己身的思考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的内容是假大空话,缺乏真正的洞见。

    如果你担心自己识别不了假大空话,也可以看看这个文章:

    结语

    2016年,在文章方面主要分析了这7个关键词。

    2017年,我希望我个人的关键词是——产品化(逐步地把好用的方法真正做成产品,惠及更多的人)。

    做了这个总结,希望你有收获。

    最后,愿消费者与你同在。

    李叫兽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