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的困境,通常与选择无关

table of contents

    刚过去的七夕,豆瓣劝分小组格外热闹。如果你遇到了感情问题,纠结要不要分手,就可以来这里发帖。小组成员们劝分不劝和,分分钟把你骂醒。

    七夕这天,成员支持分手排名第一的是这名选手:

    图片

    图片来自豆瓣,侵删

    这天分手的理由无外乎:
    什么?没准备礼物?分!!
    准备了礼物,太丑?分!!
    准备了礼物,好看,但是给得太扭捏?分!!!

    这和“我爱不爱你”甚至没有关系,你不过是陷入了一个悖论。

    你来到了选择的三岔路,每一条都没有出口。

    悖论,听上去只是一个逻辑学范畴的事。而实际上,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走出悖论的方式也和一种深层的思维能力有关。

    01

    悖论造成的选择困境

    让我们从逻辑学上的悖论说起。

    村子里有个理发师,只给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

    那么,他给自己理发吗?

    我们把村子里除了理发师以外的人一分为二。给自己理发的人属于 A 组,不给自己理发的人属于 B 组。那么按照定义,托尼老师不给 A 组的人理发,只给 B 组的人理发,我们给  B 组加上 3 根头发。

    如果托尼老师属于 B 组,“不给自己理发的人”,而由于托尼老师给 B 组理发,这就冲突了。

    图片

    如果托尼老师属于A 组,“给自己理发的人”,但托尼老师只在  B 组营业啊!又冲突了!

    图片

    托尼老师,卒。

    这是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提出的“理发师悖论”。它在数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逻辑学上,我们对这个悖论最终给出的解释是:不存在这样的理发师。(集合不能包含自己,否则不存在。)

    而在生活中,无法用“不存在”来解释,我们所经历的是一个个选择的困境。

    你是一个设计师,老板让你设计一个 Logo,要求是:要大,要闪,要有 B 格。这让你非常痛苦,因为根据老板的要求只能出来很 low 的作品。

    图片
    图片来自《脱口秀大会》第三季截图

    你要么硬着头皮做,要么拒绝。而在老板眼里,前者是无能,后者是不服从。

    《脱口秀大会》第三季有一个演员一次表演时说自己多么穷,他的段子很好笑。李诞说,生活足够苦的话,就会有创作的素材,表演就很优秀。而表演越来越优秀,生活越过越好,就不会有什么创作的素材了。

    悖论不仅仅是生活的困境,它还可能导致精神疾病。《人类沟通的语用学》里有这么一个心理咨询案例:

    妻子有酗酒的恶习,丈夫深受困扰。他于是想吓吓妻子:如果你再不改掉这个毛病。我也去发展一个,比如去出个轨。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丈夫决定接受妻子,他没去出轨。

    可是这之后,妻子却深受困扰。他的丈夫一直是个“值得信赖”的人设,是个说到做到的人。自己的酗酒问题并没有好转,那么丈夫一定是出轨了。丈夫也无法让妻子相信,自己的威胁只是一时冲动,不应该被当真。他们都陷入了自制的陷阱,找不到出路。

    这在精神病学上叫“双重束缚”。

    02

    你以为你做出了选择,其实是走向了深渊

    亚瑟王手下有一个骑士,有一天兴高采烈狩猎回来的途中遇到一位少女,他强奸了她。这件事引起了极大的愤慨,可是亚瑟王后却说:如果你能回答出一个问题,我可以放你一马。

    这个问题是:女人最渴望的东西是什么?

    亚瑟王后给骑士一年的时间让他找出答案。期限一到,骑士必须回王宫,否则死路一条。

    一年时间很快就到了,在去王宫的路上,骑士依然没有想出答案。

    这时,他遇到一个丑陋无比的巫婆。巫婆告诉骑士,自己知道答案。她告诉骑士,我可以告诉你答案,但接下来我要你做什么,只要不超出你的能力范围,你必须照办。骑士同意了。

    图片

    图片来自 Pixabay

    在宫殿中,骑士说出了答案:女人最渴望独立自主权,能掌控她的丈夫,爱情由自己说了算。王后听了很满意,就放了骑士。

    巫婆说出了自己的条件:骑士必须娶自己为妻。新婚之夜,骑士绝望地躺在巫婆身边,克制不住对她容貌的厌恶。

    最后,巫婆再次给了骑士两个选择:要么骑士接受巫婆的容貌,而她会终生做一名忠诚谦恭的妻子;要么巫婆变成年轻貌美的少女,而她永远不会忠于骑士。

    这个故事其实描绘了悖论:你以为你做出了选择,而其实是走向了深渊。

    这是一个选择的假象,你根本别无选择。

    03

    悖论的深层机制 - 层级的混淆

    如果我说:“我在说谎。”那么,我说谎了吗?

    相信聪明的你看出来了,这也是一个悖论。

    那么这个悖论是怎么产生的呢?

    我们先把说的话改成“你真好看”。如果我在说谎,那么,你不好看。如果我说真话,那么你很好看。

    这里没有什么悖论。我说出的某句话——“你真好看”,我们把它叫做对象语言。我说的所有话,我们叫“元语言”。元语言可真可假。当元语言为真,对象语言为真。元语言为假时,对象语言为假。

    图片

    现在我们把对象语言替换成“我在说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当元语言为真,即我说的是真话的时候,对象语言为真。而对象语言的含义是:我在说谎,即元语言为假。这就产生了悖论。

    图片

    元语言和对象语言是一种层级关系。它符合逻辑学上的“属种”层级概念。属种概念和一些重要的思维方式有关。我在《高阶思维方式:维度思考》一文里有介绍。

    逻辑学在定义词项内涵时,提到一种重要的定义方法是“属+种差。”

    例如多边形这个“属”可分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等的“种”。六边形这个“种”,具有“多边形”+“六条边”这两个属性,前者是所有种共有属性也即属的属性,后者是六边形这个种独有的属性。这就是属+种差的定义。

    图片

    在《人类沟通的语用学》里,作者瓦兹拉维克指出,悖论是一种属种层级的混淆。

    说谎者悖论中的语言层级:

    图片

    在七夕送礼这个问题里,女友希望七夕这天能收到礼物,这个送礼的行为是出于你的自愿。而殊不知,一旦这样想了,这就是一条规定。

    图片

    商家制造的节日真是全球最强小三呢,别人拆一对,它能拆一堆。

    如果送礼是自愿的,那它就不是一条规定,不符合“属”的要求。如果送礼不是自愿的,那就不符合“种”的要求。

    类似的还有:你必须要爱我。

    在酗酒的妻子的案例里,是这样的悖论:

    1 你陈述了某件事情。(我将通过变得不值得信赖(出轨)来惩罚你。)
    2 你对自己的陈述做了一个陈述。(我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3 这两者是冲突的。

    和“我在说谎”一样,这里的“值得信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我是否会出轨(种层级,类似对象语言层级),一层是我是否是个说到做到的人(属层级,类似元语言层级)。

    就像说谎者悖论一样,只有当我不值得信赖的时候我才值得信赖,只有当我值得信赖时我才不值得信赖。

    04

    拒绝选择,你便走出了困境

    在骑士的故事里,结尾是这样的:

    骑士面对这两项选择沉思良久,最终一个也没选。

    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巫婆不仅变成了美丽的少女,还成了忠诚的妻子。

    只有当你拒绝选择的时候,你才走出了悖论。

    设计师可以不在“做与不做”的框架中选择,而是对这个框架做出评价,即在元沟通(属)的层面和老板沟通:老板,你这个需求是不是不合理啊。

    你也可以跳脱出送礼与否的框架,和女友谈谈这个商家制造的节日。

    就像在梦中,你做什么都是没用的。你必须醒来,而“醒或不醒”是属的层级。

    在瓦兹拉维克的另一本书《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里,他提出了“拒绝选择”的另一种版本,我们姑且称它为“再造选择”。

    天冷了,就多穿点衣服。热,你就脱衣服。当一种做法很糟糕的时候,我们就引入一种相反的操作,这很符合日常经验。

    但作者指出,黑的反面不一定是白。为了抵抗黑,就去找“白”,对于很多问题是束手无策的。

    妈妈教育(骂)女儿时,爸爸都不参与。妈妈希望爸爸和她一起骂女儿,否则觉得他暗中和女儿串通一气。

    妈妈的概念里:你要么骂女儿,要么不骂女儿。这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爸爸不愿意骂女儿。而长此以往,这又会升级为夫妻矛盾。

    图片

    图片来自 Pexels

    那可以怎么做呢?

    当你想着“要么骂女儿,要么不骂女儿”的时候,你是站在“属”的层级在思考,“骂女儿”这个“属”,它的反面是“不骂女儿”这个“属”。但是呢,根据瓦兹拉维克的理论,你也可以把这两者看成某个事物(属)的种。这一事物是“参与教育女儿”。

    治疗师建议爸爸,每次妈妈和女儿吵架,他可以做一件让女儿困惑的事,例如拿出10元给她。女儿如果追问为什么,可以说,我就是喜欢给你10元。这样可以让妈妈觉得至少爸爸有在帮忙。

    还有一个例子。你的好基友是个害羞的男孩,看到女孩子不会说话。你想给他建议,让他去认识女孩子。可是,你无论建议什么,他都会以各种理由拒绝:这样不好吧/我没时间等等。

    图片

    但是有一个说法他大概率不会拒绝。

    你可以说:我有个办法,你必须先答应我,它绝对在你的能力范围内。

    哎?是不是有点心动了呢?

    你直接建议他的时候,他是站在“属”的层面思考(你的建议不适合我),当你像上面这么说的时候,他是在进行“种”的思考(让我康康是条什么建议)。

    再造选择其实还涉及了哲学上的意义:现实是你建构的。

    “你喜欢什么样的男生?”
    “高的,帅的,有事业心。”“你呢?”
    “我喜欢那个和我没有未来的男孩。”

    当被问到“你喜欢什么样的男孩?”你大概率想到的是把一个人按外形、性格、学历工作等等来分。

    久而久之你会觉得人就是这么分的,你不会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有其他的“种”,例如,有未来的/没未来的,得不到的/可以得到的等等。

    正如叔本华所说的,

    我们在“创造”了一个“现实”之后却“忘记”了它是我们所创造的,反倒视之为完全独立于我们自己的一件事。

    面对生活的悖论,拒绝选择,再造选择。

    选择的困境,通常无关选择本身。

    你拒绝选择,才有了选择。

    题图来自 Pixabay

    参考资料:

    1. 保罗·瓦兹拉维克等. 《人类沟通的语用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 保罗·瓦兹拉维克等. 《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