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想办法逃避的人,是适应最好的人

table of contents

    能够想办法逃避的人,是适应最好的人

    假设你是一匹斑马,身在大草原上。一头狮子正在追赶你,你仓皇逃命。

    此时你的身体反应,和此刻坐在办公室里,焦虑着即将和老板进行汇报的你,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你表面上看波澜不惊,但你的身体在随时准备战斗。

    人类进化之前,我们身体的这些反应只是应急用的,现在成为高级动物了,却经年累月地承受忧虑、担心、恐惧,时常会唤起压力反应。

    图片图片来自Pexels

    这样常年的压力之下身体会发生什么?又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压呢?

    今天我带来的这本书叫《解压手册:斑马为什么不得胃溃疡》。它从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科普了压力是怎么产生的,压力之下我们的身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压力。

    本书的作者是斯坦福大学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教授,他的语言浅显易懂。

    我把和实际生活最相关的议题整理出来了,如果你没时间看书,看这篇文章就够啦。

    图片

    01 压力之下,身体会发生什么?

    不管你是斑马还是狮子,在紧急情况下你都需要能量来度过难关,同时提供能量的速度还要快,并且要以最容易使用的形式存在。不能是那种存在于脂肪细胞某处,留待来年春天用的能量。

    压力反应的一个特征,就是迅速将能量从储存处移转,并抑制进一步的储存,倾全力提供给负责救命的肌肉。因此心跳、血压及呼吸速率增加了,为的是更有效地输送养分及氧气。

    同时,身体会把一些费时、费力的长期工作暂时停止。

    如消化作用会迅速停止。我们都体验过这个过程:一紧张起来,口水就不分泌了,嘴巴变得很干;胃酸停止分泌,小肠停止蠕动,什么都不吸收。

    负责消化作用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在平时维持身体的安定和生长,但压力一来,第一步就是要关掉副交感神经,开启交感神经,顾不上什么消化而去应付紧急的压力状况。等到压力过去,再恢复消化作用也不迟。

    再如负责长高的功能、性欲、免疫力都会暂停。长高?太浪费时间了。羞羞的事情?没有必要了吧。花几周时间来制作抗体?优先级往后排吧。

    图片图片来自Pexels

    当身体处于持续的强大压力下,我们对于痛的感觉也会变得迟钝。

    比如在战场上,一位士兵中枪了,伤得很重,但他毫无察觉。他看到衣服上的血迹,还以为是战友受了伤。

    如果你是那匹斑马,受了伤,还得逃命,这个时候因为极度疼痛而导致休克,可不是什么好事。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让自己感觉不到疼痛。

    另外,我们的认知得到强化,记忆增强(调动关于困境和逃跑的信息),感官会更敏锐(看恐怖片时任何风吹草动都听到)。

    压力释放的糖皮质激素可能加速老化(但只在猴子身上得到实验)。

    02 怎样才能解压?

    压力是构建的,光是想到烦心的事就会有压力。

    如果压力有预警、可预测,则可以缓解。

    二战时,伦敦市区每天晚上都会受到轰炸。郊区则零星得多,时间不定,差不多是每周一次。伦敦患胃溃疡的病例显著上升。哪里的居民出现较多的病例呢?是郊区。

    但是提前预警,在几种情况下没用:

    • 提前很短时间没用(提前5秒,告诉你你将出车祸,你会好受一点吗?)
    • 提前很久也没有用(有人告诉你,10年后的今天你会被突然泼一桶冰水。你会好一点吗?)
    • 极端强大无法改变的压力,可被预测时没有用

    感觉压力可控可以减压,而有没有实际控制力不重要。

    飞机比汽车安全,但许多人觉得开车更安全,就是因为它更可控。

    图片图片来自Pexels

    反过来,当坏事发生时最有安慰感的话,是把对方的控制降到最低:这不是你做什么可以改变的,你已经尽力了;就算来了全世界最好的医生,也治不好他。

    在面对无法控制的事情上,内在控制感很强的人(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推动、决定很多事情的人)比容易受外在控制的人(认为很多事情不受自己的意志控制),更容易产生压力反应。

    有发泄渠道可以解压(哪怕是扔东西之类;哪怕只是脑子里想象);同伴支持可解压(和伴侣或朋友一起生活的人活得更久)。

    面对超乎控制、无法避免、难以弥补的坏消息时,能够想办法逃避的人,是适应最好的人。

    遇到小的压力,我们要积极应对。但是遇到超乎控制的问题时,能想尽一切办法逃避的人,才能免受压力的伤害。

    图片图片来自Pixabay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