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对你傲慢是因为钱,现在卑躬屈膝也是

table of contents

    以前我对你傲慢是因为钱,现在卑躬屈膝也是

    01.

    在《战国策》秦国篇里,上一则我们说了苏秦得赵王拜相,游说各国合纵抗秦,取得了一些成效。

    随之苏秦的名气就传开了。

    天下的百姓、庙堂上的王侯、手握大权的重臣,都想让苏秦出谋划策。

    于是,他没出粮食、没征兵卒、没派将领、没废一弓、没折一箭,就使山东(“崤山以东”,以下同)各国和睦相处、亲似兄弟。

    由此可见,只要是贤能的人掌权,天下人就能信服。

    这样就能用政治手段通过外交解决问题,避免两国军事冲突。

    这段故事描述中,最先展示了一个关于“交换”的逻辑:

    想要得到一些东西,必然要拿其他东西做交换

    王侯将相(甚至百姓)想得到苏秦谋划

    ------------

    所以,以粮草、兵役、资源、结盟等做交换

    这样,苏秦就以一己之力,换得了山东各国的友好邦交。

    这段描述同时也展示了“名”与“利”的内在逻辑:

    如果出了名,则利好便蜂拥而至

    如果利好汇聚,则能做更具影响力的事

    如果做更具影响力的事,则名又会加强…

    ------------

    苏秦有了名气,则名气会不断地增加

    应了一句话:名利场,得先有了名才能得利,得了利,就能更好地巩固名,以获得更大的利……

    02.

    随着苏秦的名望越来越大,诸侯们给他的权势也水涨船高。

    锦衣玉食供他使用,千百战车供他指挥,数万骑兵听他调遣,出行队伍浩浩荡荡。

    山东各诸侯国也都陆续拜他为相,听从他的号令。

    这使得赵国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

    想当初苏秦只不过是个要钱没钱、要家没家,是个没权没势的酸腐书生罢了;

    而如今,他却坐着华丽的车子,往来于各诸侯国,游说各国君主。

    即便是君王的亲信,也不敢多嘴,似乎天下没有谁敢与他抗衡。

    这段描述是说苏秦,却顺带提了句“赵国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这怎么讲?

    其实它暗含着一个“母以子贵”的逻辑:

    一个国家的大臣贤能,则这个国家也将受人尊敬

    苏秦为赵国相国,山东各国都称赞他贤能

    ------------

    所以,赵国也必然受山东各国尊敬

    再者,虽然现在苏秦权势显赫,但却没忘当初的凄惨落魄,以对比的逻辑进行了简短回忆:

    要么穷酸书生遭欺凌,要么达官显贵被巴结

    苏秦(现在)不是穷酸书生,而是达官显贵

    ------------

    所以,苏秦不再遭欺凌,而是常被巴结

    没人再敢瞧不起苏秦了,权势滔天,不怒自威,来巴结他的人对他都存三分惧色。

    03.

    这样一个飞上梧桐枝的金凤凰,被众星捧月。

    一次,他要去楚国游说楚王,途径洛阳。

    父母得了消息,赶紧收拾居所、清理街道、准备酒席,还找了乐队演奏,一早便在城外三十里处迎接;

    妻子敬畏苏秦,都不敢正眼与他对视,斜着眼瞟了瞟他的威仪,侧着耳朵仔细听他说话;

    嫂子跪坐在一侧,弓着身子轻手轻脚的挪动着,怯生生地向他叩头请罪。

    苏秦问:嫂子啊,你以前对我为什么那么傲慢,现在却又这样的卑躬屈膝?

    嫂子的回答也很坦诚:因为现在你有尊贵的地位,和很多很多的钱财。

    亲人,这都是亲人,然而只有当一个人富贵显赫了,亲情才有温度。

    这段文字通过对比,刻画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对比逻辑为:

    失意时,父母不认、妻子不顾、嫂子不理

    得势时,父母相迎、妻子敬畏、嫂子请罪

    (现在)苏秦得势了,富贵显赫

    ------------

    所以,父母相迎、妻子敬畏、嫂子请罪

    对照亲人行为前后的变化,苏秦不由得对人性发出感叹:

    唉!人如果贫穷失意,连父母都不认他;一旦富贵显赫,亲友都敬畏有加。

    人生在世,权势和富贵又怎能忽视呢!

    或许这就是不变的人性——趋利避害——作祟。

    权势和富贵我有了,“我”对别人就“有利”可图,别人自然会亲近我,以期获得利好。千百年来不曾改变。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