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打开凌晨3点的朋友圈

table of contents

    凌晨 3 点,熬着黑眼圈,点开朋友圈

    发了一首歌吐槽心情

    几分钟后又删除

    等不到的睡意

    伴着凌晨的光

    淹没在邻居家的装修声中

    免打扰了很多个工作群

    还是收到有人@的提醒

    收到实习生发来的 11111.xlsx 文件

    和抄送领导的催促邮件

    情绪,在崩溃的边缘摩擦

    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好难。

    请不要打开凌晨3点的朋友圈

    01

    情绪从哪里来?

    请大家先看一张图,这是什么

    请不要打开凌晨3点的朋友圈请不要打开凌晨3点的朋友圈

    图片来自《情绪》

    是不是看不出来?你往左滑,然后再回来看这张图呢?

    你的大脑里发生了什么,改变了你对这个图片的感知?

    你的大脑从从完整的照片中提取了信息,然后结合你先前的经验,最终构建了一个你熟悉的物体。视觉皮质层的神经元激活状态发生改变,构建了原本不存在的线条,与图中斑点连接,构成了实际上不存在的物体形状。

    你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你现在的感知以意义。

    情绪的产生和这个过程一样。

    这是丽莎·费德曼·巴瑞特教授(Lisa Feldman Barrett)在《情绪》这本书里的观点。

    请不要打开凌晨3点的朋友圈

    传统情绪观认为,外界活动激发了我们内在的情绪反应。例如,森林中你看到一头熊,激发了你的恐惧,拔腿就跑。

    通常我们还认为,大脑中不同的区域影响着不同的情绪产生。例如杏仁核主管恐惧。

    但巴瑞特教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情绪建构论。

    先看一个彩虹的例子。

     

    当你看到彩虹时,你会看到离散的彩条。......但在自然中,彩虹没有条纹——它是一个具有不同波长的光的连续光谱。……这个光谱没有任何边界或者光带。

    为什么你和我都会看到彩条?是因为我们拥有对颜色(如红、橙、黄)的心理概念。根据这些概念,你的大脑自动对光谱特定范围的波长进行分类,将它们归入一个颜色的类别。

    请不要打开凌晨3点的朋友圈

    你的大脑赋予了视觉信息以意义。情绪也是类似的。

    你的身体内部的变化,如心跳、呼吸、体温等的改变本身是一些生理变化,没有心理学的意义。而一旦你大脑的概念参与进来,它们便有了附加意义。

    坐在餐桌边,你感觉有点胃痛,你可能是饿了。而如果你是一个正在审案的法官,胃痛会让你直觉地认为被告不可信。如果你马上要汇报了,可能是有点紧张。

    你的大脑,结合外部世界输入的信息,赋予了你的胃痛以意义。这些“饥饿”、“不信任”、“紧张”,便是大脑构造的一个个情绪的实例。

    02

    你是你自己的情绪调酒师

    怎么用一个词语表达:置身森林深处,冥冥中仿佛感到与自然交融的,那种孤独。waldeinsamkeit, 这个德语词汇可以。

    请不要打开凌晨3点的朋友圈

    豆瓣上有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叫:只存在于外语里的精妙词汇。感受一下:

    请不要打开凌晨3点的朋友圈

    有些表示情绪的词汇不存在在我们的语言体系里,并不是我们能轻易调取的情绪。

    你也许曾置身自然,也许体验过与自然交融的感觉,你体验过某种孤独感,但你未必有过 waldeinsamkeit 这样的情绪。waldeinsamkeit 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包,你的大脑需要先构建这个完整的概念,你才能体会到这种情绪。

    也就是你的大脑需要先下载这个情绪包,才能轻易地调取使用它。所以说按照作者的理论,情绪就是一种建构,而不是自然反应。

    那么我们的情绪实例是怎么来的呢?同样是胃痛,大脑如何判断给这个场景紧张,那个场景不信任呢?

    按照作者的观点,它是基于你过去经历的一种预测。

     

    例如,你正在巴黎度假,在地铁车厢里,你感知到一个陌生人对你皱眉。虽然过去你和那个陌生人以及那辆车没有任何接触,你以前也从未到过巴黎,但你的大脑中有过这样的体验:在不熟悉的环境中,陌生人对你皱眉。因此,根据过去的体验和概率,你的大脑就可以构建一个概念样本进行预测。

    每增加一个环境细节(你是一个人吗?这个车厢拥挤吗?)都会提升你的大脑的预测概率 ,直到你确定了一个最适合的、能够极大限度地减少预测误差的概念。……你不是在他人脸上探测或者识别情绪,也不是在识别自己体内的生理模式,你是在根据概率和过去的体验预测和解释那些感觉。

     

    请不要打开凌晨3点的朋友圈

    03

    如何掌控情绪?

    当我们被情绪问题困扰时,一种可行的办法是,重新赋予情境新的情绪概念。

    如果你的老板老让你 996,你兢兢业业,期待升职加薪。但绩效考核,他却告诉你,刚刚把这个机会给经常摸鱼的老王了。你是什么感觉?

    你可能有 100 种愤怒的“预测”,可能上去拍桌子说不干了,可能画个圈圈诅咒 TA。

    但,你也可以重构一个完全不同的情绪实例,如“遗憾”。或者,构建一个非情绪的实例,如“解放”。或者,你可以感知你的老板是一个“白痴”。

    请不要打开凌晨3点的朋友圈

    情绪是你“建构”的,这个理论很妙的地方就在于,让我们感知到“掌控”情绪真的是可能的。财务自由实现不了,情绪自由还是有可能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方法是多学外语。

    其实是多通过学习外语了解更多表达情绪的词(当然也有其他方式例如获得新的体验),提高自己的“情绪粒度”。你所了解的情绪词汇越多,感知的情绪粒度越细,就越能构建出更细致的情绪体验。从而更好地调整行为,适应环境。

    当然,作者还讲了许多运动、冥想之类的方法,听着比较像养生鸡汤,就不一一写了。

    愿你凌晨3点,不用打开朋友圈。

    后记:这本书观点具有颠覆性,然而行文比较啰嗦。另外它偏理论为主,并不是治疗手册一类的,未有太多针对具体情绪问题的解决方案指导。大家注意啦。

    图片来自网络和 pexels.com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