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学习法3.0:三把学习大剑,打通学习的底层密码

table of contents

    动静学习法3.0:三把学习大剑,打通学习的底层密码

    单纯靠胆大就能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
    未来是认知赚钱的时代。
    前两天还跟朋友聊到这个话题,未来的机会将会不断涌现,人工智能、5G、万物互联、虚拟现实、无人驾驶、生命科学……
    这些东西,都跟知识挂钩。以前那种胆大就能挣钱,站在风口就能挣钱的方式,现在已经行不通了,未来你的对手都是认知极高的人。
    这是一场认知之战。
    而与此对应的,就是强大的学习能力,大学能教你的东西很有限,更多的知识需要靠你自学。
    那么如何才能掌握一种强大的自学能力呢?
    我认为,首先要对学习方法建立起一个底层的大框架,有了这个大框架,我们就能有针对性地去寻找最合适的学习方法。
    而这篇文章,就是我对学习方法的大框架的思考之一,分享与你,与君共成长。
    读书的人和做事的人
    总是互相看不起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看起来很傻,又很大的问题。
    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这个人有个癖好,就是喜欢读书,而且自己读书还不解气,还喜欢拉别人入坑,基本上我的朋友都被我安利了个遍。
    但是很遗憾,大多数人不喜欢读书。
    他们给我的理由也很简单:“我是个务实的人,比起读书,我更相信自己的经验,你看我现在这么牛逼,不是因为我读了多少书,而是因为我做事厉害。”
    潜意思是,他们认为读书是虚的,那东西没屁用。
    这个回答很犀利,表面上看起来漏洞百出,可实际上并不好反驳。
    首先,事实证明,有些书籍确实无法帮你立马获得成功;第二,经验证明,他没有读书,但是他也成功了,而且小有成就,这说明不读书也是可以的。
    所以,我们都不要读书了吗?
    很长时间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跟着这个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对于一个研究学习方法的人来说,如果这个大前提错了,如果学习没有意义,那么学习方法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
    可能有读者看到这里就会觉得有点荒谬了,学习方法当然重要啦,学习当然重要啦,这不傻子都知道的事实吗?
    可是,你去看,事实上大部分人并不喜欢看书,也不买什么知识付费,他们真的就是彻彻底底的经验主义。
    为什么呢?
    因为其实大部分人并没有搞懂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如果你没有真的懂这件事,你是不会真的做到的,知与行是同步的。
    实际上,我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搞懂知与行的关系。
    直到后来我写熵增定律时,接触了信息熵这个词,一切豁然开朗。
    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有三种基本事物——能量、物质、信息,它们组成我们现在的一切。
    中学的时候,我们在物理学中学了能量与物质,却唯独没有学习信息,所以忽视了它的重要性。
    实际上信息至关重要,今天所有的一切科技,像是通信、互联网、电脑、手机、支付、交流、文章、短视频……这些都为一件事而存在,那就是信息。
    信息这么重要,那什么是信息呢?
    天才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信息熵的引入者香农给信息下的定义是「信息是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是创建一切宇宙万物的基本单位」。
    图片
    翻译一下:假如一个人要做某事,这件事对这个人的不确定性叫做熵,消除这种不确定性的事物叫做信息。
    不论是通过读书来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还是从实践中、从做事中获取经验来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其本质都是为了获取信息,以消除未来将遇到的一切不确定性。
    比如,你学穿搭知识,是为了不再搭配老土;你学理财,是为了在投资中大赚特赚;你学管理,是为了让团队高效运作;你学学习方法,是为了减少大量的无用功……
    这背后的一切,不论是通过读书来完成,还是自己去亲身实践获取经验来完成,其本质都是为了获取信息,以消除某种不确定性。
    这是学习的大前提。
    图片
    因为,我发现一个很病态的现象,读书的人和做事的人,他们总是互相看不起。
    读者群里就有这样情况发生,某人分享了某某知识到群里,群里有点阅历的大佬就会出来指正,平时少看点有的没的,没屁用,经验才是王道;某人分享了一些做事的经验,读书的人就会觉得,啊,这人格局不够,说话很粗鄙。
    这个事如果被香农知道了,一定会揭棺而起:“别吵了别吵了,无论是从经验中总结得到的信息,还是从书本中学到的信息,它们的本质都是信息,并无任何区别,它们是平等的。”
    就像《独立宣言》里强调的人人平等一样,学习也是平等的,我叫它信息平等
    从信息熵的角度来说,信息平等比人人平等还要平等,它是绝对的平等,是真理。

    图片

    如果你赞同了这一点,那么不论是读书,还是从做事中汲取经验,我们最终都是为了达成同一个目的——消除信息熵带来的不确定性
    我们的终极目的是相同的,而不是对立的。
    简而言之,我们不应该争论说,到底经历有用还是读书有用;我们应该争论的是,如何才能获取到更多信息,从而减少一些不确定性。
    所以,现在的关键在于,通过读书获取的知识和通过做事获取的知识,它们各自都有哪些缺陷?谁更重要谁是次要?是不是只读书就可以或者只做事就可以?
    这才是真正聪明人的做法。
    什么是二元学习法
    它因何而有意义
    不论是从书本中获取的信息,还是从做事中获取的信息,它们都是信息,是平等的。
    这一点我们现在已经达成了共识。
    接下来更重要的问题是,它们各自有什么优缺点,我们如何取长补短,让学习的效率达到最高?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事实上,香农也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信息这个概念是人为抽象出来的,就像时间一样,看不见,摸不着,无法被度量。
    那怎么办呢?
    香农不愧是天才数学家,他从热力学的熵增定律中得到启示,事物总是从有序到混乱,而信息又是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也就是让事物从无序变得有序的东西。
    于是引进了熵的概念,用来度量信息,并取名为信息熵。
    并且发挥其数学天才,给出了度量公式:
    图片

    我们不研究信息论,不需要弄懂这个公式,我只要懂这个计算思维就好。

    假设你现在要去做某件事,要做成这件事的有很多不确定性,消除这些这些不确定性的东西叫做信息。假设这些信息为1,也就是100%,如果你掌控了100%的信息,你就100%能做成这件事。

    所以你的终极目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不断获取信息,以达到100%,不论是通过读书,还是通过做事,不管,反正都是信息,只要你到达100%,你就能做成功这件事。

    图片
    那么现在的问题来了,只读书能够获得100%的信息吗?只做事能够获得100%的信息吗?
    答案是:读书无法获取100%的信息;做事可以获取100%的信息,但是比较慢。
    这就是为什么做事的人,不读书也能小有成就的原因,所以他们觉得不读书也可以,于是看不起读书人;而读书的人笑他们蠢,因为这种方式获取信息的速度只能用龟速来形容。
    原因如下:
    ①语言是有边界的。语言只能传达宏观套路,无法传达微观体感;而且每个人的表达能力受限。
    佛语「不可说,一说即错」,老子语「道可道,非常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②宏观套路所包含的信息量远远大于微观体感所包含的信息量。这就是为什么要读书的原因,从做事中获取的信息太小,成长太慢。
    可能你从做事中10年悟得一个道理,解决了50%的不确定性;但是人家花一天时间看完一本书,就获得很多道理,解决了70%的不确定性。
    这是一场关于信息的降维打击。
    图片
    可以看到,两种学习方式,缺点都很明显。一个信息有获取缺失,一个信息获取速度慢,所以它们要取长补短。
    我把这两种学习方式, 取名为静态学习和动态学习。
    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静态学习是从“读书”中获取知识,动态学习是从“做事”中获取知识。
    这里的“读书”和“做事”都是代指。
    静态学习能够让我们在极短时间掌握大量信息,缺点是永远无法达到100%;
    动态学习能够让我们掌握100%的知识,缺点是信息的获取速度慢得抠脚。
    这是广义的静态学习和动态学习。
    为了更精确的理解静态学习和动态学习,更好、更快的获取信息,帮助我们逆天,我发明了狭义的静态学习和动态学习。
    因为:
    既然静态学习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那么我们肯定首选静态学习,这部分学习被称为狭义的静态学习;
    而剩下的那些无法通过读书获取的信息,只能从做事中获取信息,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去做事,我把这部分学习称为狭义的动态学习。
    广义的动态学习和狭义的动态学习的区别是:广义的动态学习指一切从“做事”中获取信息的学习;狭义的动态学习指除去静态学习,剩下那部分只能通过“做事”获取信息的学习。
    下文为了表达的需要,偶尔会把狭义的动态学习,称为绝对动态。
    用一张图来解释,你立刻就懂了。
    图片
    假设你现在想做成一件事,需要的信息为100%,你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到100%的信息。
    你想到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读书,但是由于语言的限制,巨人最多只能传达80%的信息给你,这80%的信息就是你在这件学习上的静态学习,剩下那20%的信息巨人无法传达给你,只能你自己去实践中感悟,叫做动态学习。
    这将是你最好的学习方式,也将是你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底层框架。
    以后你所有的学习都要做到既有静态学习,也要有动态学习。
    如果你去看那些真正巨牛逼的人,他们一定不是极端者,他们都是既博览群书,又躬身入局。
    比如比尔盖茨、马斯克、查理芒格、巴菲特、稻盛和夫、马化腾、程维、张一鸣、任正非、张瑞敏……
    因为经验主义者和书呆子的缺陷都很明显,前者成长缓慢,认知眼界有限,后者信息不足,容易做错事。
    而真正聪明的人,从来都不是只读书,或者只做事。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一直保持创业者身份的原因,因为我知道自己的缺陷在哪里,就是读书太多,动态学习缺陷,所以我总是尽可能是让自己躬身入局,一旦有做事的机会,立马扎进去。
    我把它总结为一个思维模型,叫做「终身学习,躬身入局」。
    图片
    如何成为最厉害的学习者
    现在我们来解决最后一个大的问题“如何成为最厉害的学习者”。
    前面我们已经达成共识,我们的终极目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让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接近100%。
    基于此,我们发现“静态学习+动态学习”是唯一最好的方式。
    完了吗?没有。
    有眼尖的读者会发现,我在那张静态学习与动态学习的概念图里,还标了一个东西——信息错误
    图片
    静态学习虽然是最快速的方式,但是它有两个缺陷,一个就是前面讲的信息缺失,另外一个就是信息错误
    没有哪个巨人敢说,我写的东西是绝对正确的,每个巨人都或多或少会出现信息错误,包括我写的每篇文章。
    这种错误,可能来自语言的表达能力有限,也可能来自巨人本身的认知错误。
    所以,我们的学习不是单纯的“静态学习+动态学习”,我们还需要留意信息错误这个问题。
    基于静态学习的两个大缺陷,我试着提出一个全新的学习体系,也是第三期训练营的大框架:
    图片
    一共三把大剑:
    1、动态学习:去实践中验证,看看这个理论哪些地方对,哪些地方不对;并且补充信息缺失。
    2、费曼学习:通过教的方式发现自己的盲区,那些无法自圆其说的地方可能就是有问题的地方,这是最强大的方法。
    3、主题阅读这是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让巨人去验证巨人,巨人去批判巨人;同时在极短的时间内补充信息缺失。
    动态学习对应刻意练习;饱览群书是静态学习的核心,对应知识树;最后加一个费曼学习,直面盲区,查漏补缺。
    解释一下。
    第一把大剑:主题阅读
     
    即用模型树去做主题阅读。
    因为每个巨人认知程度的差异,过往经历、所学知识的差异,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所以他能表达的静态知识也会出现极大的差异。
    比如巨人A能传达30%的静态知识,巨人B能传达50%的静态知识,巨人C能传达70的静态知识。
    但是它们可以互补,A+B+C,可以传达90%的静态知识。
    这是你为什么要博览群书的原因。
    因为每个人所传达的静态的知识都不一样,主题阅读可以让巨人互相补充,以弥补信息的缺失;同时让巨人互相验证、互相批判,看看哪些信息是错误的。
    图片
    但是要注意,这是一个效用递减的过程。
    比如你再把D加进来,可能A+B+C+D只有91%的静态知识;你再加E、F……效果会越来越低,最终达到100%的静态知识。
    这是第一把大剑,它的核心是静态学习的方法,即模型树,这里不展开讲了。
    第二把大剑:动态学习。
     
    即通过刻意练习,验证哪些信息是对的,哪些信息是错的,并且补足信息缺失。
    这一环无论如何都不可被缺省。
    因为绝对动态的存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你读了多少书,有部分信息是你永远无法弥补的。
    所以,你还要躬身入局,去做事中学习。
    第三把大剑:费曼学习。
     
    通过教的方式,直面盲区,发现错误信息,补足信息缺失。
    这把大剑力量很大,而且很神奇,但是用好的人很少。
    图片
    OK,以上,就是我对动静学习法的全部思考。
    到今天为止,动静学习法也已经是第三次迭代,它变得更简洁了,最后只剩三把学习大剑——模型树+主题阅读、刻意练习、费曼学习
    其中费曼学习最简单;刻意练习需要一生践行;模型树是整个学习的基石工具,也是最难学的,里面包含了巨人思维结构思维、检索练习、思维模型、新旧知识的联系、第一原理……
    这些我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逐一为大家揭开它们的面纱。
    当然,部分精髓无法通过语言传达的部分,只能通过社群+实操的形式,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