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过程中翻了不少书,有用有料的书不多。挑选出 5 本最值得看的,分享给大家。
01 《质性访谈方法》

稍微有些访谈经验可能就会知道,访谈中最痛苦的,是“明知道对方没回答到点子上,却不知道问什么”。对于这点,作者建议这些方面找原因:
你是否打断了被访者的一个长段的回应,而打消了其深入展开的劲头?你是否跳过了对不完整答案进行追问的机会?是否接受了一个你本该对它进行质疑的概括?如果被访者的回答非常简短和谨慎,那么你有没有鼓励其说出自己的观点?如果被访者反对你的观点,你是否太过急于自我辩护,而没有表现出好奇和支持的态度?….
尽量不要在主要问题里面询问意见,至少在进入访谈末段之前不要这样做。在开始的时候,如果你问有关意见的问题,人们会回答,然后整个访谈中他们都会试图跟自己说的东西保持一致,即使他们后来想到了矛盾的情况或微妙之处也会那么做。
提出一个主要问题时,注意不要将你自己的理解或例子强加于其中。这样做是很有诱惑力的,尤其当被访者没有及时回答,而你又想提供例子让访谈继续的时候。 假设你正在研究家庭在谈恋爱方面教给了年轻人什么。你问:“我小时候,奶奶经常警告我,婚前怀孕是非常严重的错误。你的亲属有没有说过类似的话?”这个问题里面有很多假设,会让被访者难以将自己的经验切合到回答当中。一个更好的提问是,问被访者是不是就约会、谈恋爱和家人交谈过。
02《循环提问》
但《循环提问》就不一样了!

书中的真实案例解答了很多关于人性、心理、原生家庭的问题。而妻子的点评又让人学习到家庭治疗的知识和硬核的提问技巧。当时看得我很激动,好看到停不下来。
03 《交叉询问的艺术》
多年前在看古早美剧《波士顿法律》的时候,被其中的交叉盘问和精彩结辩震撼。在交叉盘问时,律师犀利发问,通常几个来回就能得出有利于己方的证词。

但其中也有大量可以借鉴的提问乃至说服的技巧。在同类型的书中,这本《交叉询问的艺术》质量上佳。
04《打量》
易立竞,是前《南方人物周刊》的高级主笔,提问风格以犀利、直指人心见长(一个莫得感情的提问杀手)。
她的访谈视频其实观感会有些沉闷,可能是由于她会提前了解被访者的大量资料,很少去问他们生命中鲜活有趣的故事,常常是问当事人的看法,而看法总是枯燥。

一般的访谈,主持人都是探寻式的,就是比如“当时发生了什么”、“你都做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是搜集线索希望对方解答的模式,类似《质性访谈方法》中的思路。
但是她会直接下定义。类似于“所以你是个xxx样的人”、“这让你变得xxxx了”。她是抛出假设,邀请被访者来自证或推翻。这有点像《循环提问》里提到的一些思路。
学习易立竞的提问技巧可以看她的访谈视频,也可以看看她的采访集。这本《打量》就挺不错的,其中采访崔永元的那篇成名作相当精彩。
她的访谈拆解:
乘风破浪的姐姐们,一个个都被她采访哭了
会提问也需要会倾听。
同理倾听,在一种叫做“动机式访谈”的心理咨询技术中使用。动机式访谈强调,人们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不需要依靠外部力量就能改变。

1、命令、指示或者指挥 2、警告、告诫或者恐吓 3、给予劝告、提出建议或者提供解决方法 4、用逻辑来说服、争论或讲课 5、告诉人们该做什么,说教 6、不同意、评判、批评或者指责 7、同意、认可或者称赞 8、使别人羞愧、嘲笑别人或者贴标签 9、诠释或者分析 10、使安心,同情或者安慰 11、提问或者探查 12、退缩、使分心、迎合或者改变话题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对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猜测,并做出陈述。
每个人想说的话和 TA 说出的话是有差异的。当听到别人说的话时,我们会自然而然会地推测它的意思。这个过程极快,以至于我们不记得这只是一种猜测,而认为这就是对方想表达的意思。
如此一来,对话就纯粹是关注对方,可以让对方自我探索。
不过这种方法很难,我们很难控制下意识的“理解”对方话语的反应,它需要长久练习。
以上就是所有的推荐啦,喜欢记得分享转发哦!
转载请注明来源:如何提出 1 个好问题?5 本好书推荐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